雨林巨兽:亚洲象的进化之旅
作者 周方易
发表于 2020年6月

古老的家族

亞洲象属于哺乳动物中的长鼻目,广义上讲,长鼻目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称为“大象”,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数百种形形色色的大象。大象早期的祖先化石大多发现于北非,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种被称为初兽,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摩洛哥,这说明,在恐龙灭绝后不久,甚至可能更早,大象家族就和其他动物分开,走上了独特的进化道路。虽然同为食草动物,但是大象和牛、羊、马、猪等绝大部分食草动物的关系都非常远。说起来,与大象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却是外貌差异悬殊的海牛和蹄兔。

大象的近亲:蹄兔(左)和海牛(右)
始祖象复原图
古乳齿象复原图{图片来源 / Wiki}
嵌齿象(图片来源 / www.upi.com/Science_News)

初兽只有20厘米高,重约5千克,而在这之后,体型巨大化就成为了大象进化的主流;生活于4600万年前的努米底亚兽,身高1米,体重300千克;而到了3600万年前的古乳齿象,身高达到了2.2米,体重2.5吨,这已经和现代的大象很接近了;著名的始祖象其实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体重则只有200千克,所以从时间上看,始祖象并担不起“始祖”的名号。

大象进化:现代大象的演变(图片来源 / 大英百科全书公司)

大约2300万年前,嵌齿象出现在了地球上。嵌齿象的体型也和现代的大象接近,但是样子却要古怪的多。嵌齿象的四肢较短,显得身材矮胖,鼻子比现代的大象短很多,除了上颌,其下颌也长着一对长长的门齿,也就是有四根象牙。嵌齿象是大象进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先,它们的足迹曾遍布非洲、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是包括亚洲象在内的后世许多大象种类的“进化原型体”。

大象的进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来自于同一祖先的类群,虽然经过了长期独立的进化,最后却又变成了差不多的样子,这种现象被称为“平行进化”。虽然四根象牙一度是大象的主流形态,但后来许多大象类群的下门齿都退化消失了,而象鼻则进化得更长、更灵活,最终变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大象的样子。

家族的新秀

大约在600万年前,曙象出现在了非洲东部。它的样子看起来仍然很像嵌齿象,有四颗门齿。不过,它代表着大象家族中最新的一支——真象科,意思是,真正的大象。

巨大的进食量是支撑大象庞大体型的关键,而且大象对食物消化吸收的效率很低,只有约40%,这使得大象每天需要用多达18个小时,进食自身体重6%~8%的食物。如此大量的进食给咀嚼食物的臼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