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的大麦植发
作者 韩璐
发表于 2020年7月

新冠疫情来袭,餐饮、零售等线下业态打击,同样基于线下服务,植发行业反倒迎来逆势扩张的机会。

大麦微针植发(下称“大麦”)创始人李兴东告诉《21CBR》记者,2-3月期间,大麦关闭国内门店,但依旧有大量用户前来咨询预约,恢复营业后,重新进入扩张期,在美国的芝加哥分院已于6月正式恢复运营。

“业务有受到波及,正因为疫情对线下实体的冲击,出现低价转让的门店,成了大麦并购扩张的时机。”李兴东说,上半年,大麦筹建了福州、合肥、重庆和南通新分院,扩建装修了位于西安、郑州和深圳的分院。他表示,大麦现金流充沛,拓城计划还将继续,“我们从一线城市向省会城市扩张,现有33家分院,未来3年内,我们计划国内再增加10-20家分院”。

“大麦”是国内第一家民营植发机构,成立于1997年,过去几年,迎来迅速扩张期,“秃”然爆发的植发行业,依旧红火。

脱发焦虑

植发可看作一种微创手术,移植的是人体最小器官毛囊。

人的头皮一般分布有7万-12万个毛囊,现代植发技术,便是取用户自身头皮(主要是毛囊最密集的后枕部位)部分毛囊,移植到脱发位置,这样,毛囊本已坏死或者萎缩的区域能有毛囊生发。一般一次性移植毛囊在3000-5000个左右,收费多以单个毛囊计,国内一般一个毛囊约10-20元人民币。

植发一度只是公立医院整形科中的一门分支,李兴东就是医生出身,早年在医院整形科工作,负责植发手术。2006年之前,植发行业始终是小众领域,更多局限在治疗层面,早年用户多为烧伤、烫伤的患者,不少是孩子,植发明显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分属医美的植发手术,由于工作量大、手术时间长,很多有年资、有经验的医生不乐意做。李兴东却在植发技术熟能生巧后,认定是门大生意,因为植发和医美稍显不同,治疗往往直接改变患者形象,建立自信,这是他一直坚持在该行业的原因。

从流行的技术上区分,植发行业一般分为镊子植发和微针植发。

前者的操作手法,是在头皮上做切口,用镊子轻轻把孔撑开,另外一只镊子把毛囊放入,能批量复制且价格便宜,2-4人的技师组合即可完成,操作成本低。

后者用细针(植发笔)直接将毛囊种在皮下,微针产生的孔,比传统植发要小1/3,创伤小,植发密度高,还能把握毛囊的方向。微针植发要6-8名技师操作,一台植发手术时长6-8小时,分解、装针、植入操作成本高,技术要求更高,客单价比镊子植发高50%左右。

2006年,李兴东第一次参加世界植发学术大会,引入了创伤小、难度高的微针植发技术,将创立的“科发源”定位为微针植发机构,其后,数家机构加入微创领域,技术推动下,迎来第一波快速发展期。2012-2016年间,科发在全国就拓展了20余家分支机构,用户以溢脂性脱发的男性为主,植发渗透率非常低。

李兴东说,早期消费群体以保持形象的男性居多,行业一度不温不火,技术成熟度与口碑一直是行业竞争的重点,“男性用户消费比较理性,加上植发不是疾病范畴,不属于时效性刚需医疗,广告效果没有那么直接”。

本文刊登于《21世纪商业评论》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