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破圈”
作者 何己派
发表于 2020年7月

一个IP赚了4.56亿元。

盲盒热潮下,泡泡玛特的Molly系列,单个定价59元,2018年卖出了400万个。

疯狂的粉丝们,将盲盒背后的公司“炒”上市。6月,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玛特递交招股书,拟登陆港交所。这家公司吸金力惊人,2017-2019年,3年营收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6%,2017年净利润不过156万元,2019年暴增至4.51亿元。从毛利率来看,2019年高达65%,对比之下可知其“造富”能力——传统玩具零售的毛利率,通常在40%左右。

不同于传统玩具,潮流玩具融合了潮流文化及内容,一般以独特的设计和美感为特征,种类包括盲盒、手办等,适合展示及收藏。

收集潮玩,是个烧钱的爱好。2019年底,泡泡玛特委托第三方机构做了个调查,超过45%的潮玩消费者,每年花费超500元,其中近两成消费者购买超过5次。

“追新”的年轻一代,带动亚文化向主流冲击,潮玩开始崛起。作为小众文化“破圈”的背后推手,泡泡玛特并不是一家初创公司,曾在2017年登陆新三板(2019年4月退市),这之前连续3年亏损,当时还未显现成长潜力。

现年33岁的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如何将潮玩做成大生意?

发掘小众市场

10年前,泡泡玛特的第一家零售店在北京开业。

运营4年,公司开出20多家门店,做的是“潮流用品杂货铺”生意。服装、化妆品、玩具,一切新奇好玩的小百货,什么都卖。

尽管店铺入驻一线城市多个商圈,但王宁很苦恼。

“杂货是个很虚的概念,没法占领消费者心智。充电宝可以是‘杂货’也可以是‘数码’,雨伞可以是‘家居’也可以是‘杂货’。大家只会认可商品品牌,而不是渠道品牌。”王宁向《21CBR》记者回忆起公司早期的商业模式时感慨地说。

彼时,泡泡玛特的角色是渠道商,商品利润不高,难与消费者产生黏性,看似离消费者很近,实际上很远。

一边收缩品类,给产品线做减法,琢磨从渠道往品牌转型;另一边,团队发现,一款来自日本的IP形象玩具卖得尤其好,2017年末,其贡献的销售额能占公司销售总额的30%。

王宁很好奇,这种“小娃娃”,为何有这么大魔力?

2016年1月,他发了一条微博:“大家平时喜欢收集什么潮流玩具呢?”评论里,粉丝呼声最高的,是香港知名设计师王信明(Kenny Wong)设计的Molly。

4天后,王宁带着团队飞到香港拜访王信明。当时,王信明在潮玩圈内属于头部艺术家,见面后王宁很兴奋,“相当于找到了在酒吧唱歌时期的周杰伦”。

详谈了多次,王宁团队拿下Molly的独家IP版权。之后,更多潮玩艺术家进入王宁的“朋友圈”,与Fluffy House、妹头、PUCKY等知名IP陆续达成合作。

本文刊登于《21世纪商业评论》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