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店如何降本增效?
作者 科尔尼管理咨询
发表于 2020年7月

中国的消费品行业已经从“渠道为王”的野蛮生长时代,过渡到 “效率为王”的精细运营时代。终端渗透之外,企业越来越关注整个通路的运营效率,以“精耕细作”的思路试图获取更高的钱包份额并降低成本。

本次疫情的冲击,让“降本增效”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根据我们的经验,一个典型的消费品企业,销售人员费用可以占到销售收入的8%左右,渠道费用占比在10%上下浮动,而促销费用占比约为5%,三者合计占比可以达到20%甚至更高。

由此可见,怎样从包括销售团队、经销商网络、终端门店,甚至消费者的各个环节挖掘更多效率提升的机会,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级的议题,消费品企业的渠道建设已经从“渗透为王”进入“精细运营”的下半场。

不论是庞大的销售人员队伍,还是复杂的经销商体系,都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和成本压力。如何运用多种手段,在提升渠道效率、降低渠道成本的同时,保证运营品质,维护好品牌口碑,是每个品牌都在思考的问题。

销售人效提升

人工成本的急剧上涨,给动辄拥有成千上万名销售人员的“渠道精耕型”消费品企业带来了巨大成本压力。如何在保证终端门店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优化人员成本?

我们将从人员成本分摊、店访路线规划、在店时间分配和销售管理组织等方面,分享行业洞见。不容忽视的是,种种举措的背后,都需要全面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为支撑,只有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细化管理,才是做好销售人员效率提升的不二法门。

案例1. 人员成本分摊——品牌与经销商间做好平衡

某中国大型食品饮料企业,拥有广泛、深度的终端门店覆盖,其中由销售人员拜访和维护的售点数量多达150万个,一线销售人员有近万人。

2016年,该企业对经销商合作模式进行了改革,将销售人员由原来的完全挂靠品牌商模式,转型为品牌商支付底薪、经销商负责奖金的成本分摊模式。由此,品牌方销售人员成本在销售额的占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带来了3亿-5亿元费用节约。

值得一提的是,销售人员费用分担的变化,并未导致渠道费用上涨,反而降低了经销商返点率。其原因在于,人员费用改革的同时,品牌大力推行了“大经销商制”,优中选优,淘汰了规模小、能力弱的经销商。

案例2. 人员店访策略——更细致的资源规划

销售人员效率优化的重点,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时间压榨”;更重要的是应该探索科学的时间分配,把有限的资源投入高潜力门店。我们观察到基层实践中一个共性的问题——销售拜访 “一刀切”,即对不同销售潜力的门店运用同样的拜访规则,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在“长尾”门店。

例如,对某大型快消品企业的销售人员店访效率进行研究时,我们将客户的大卖场门店按照销量细分,发现虽然销量排名前20%门店的业务体量是排名倒数20%门店的5倍,销售人员在前者投入的时间却仅为后者的1.3倍。对超市等其他类型门店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

反观某食品饮料行业的领先企业,店访规划的细致程度和科学性大幅提升。

本文刊登于《21世纪商业评论》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