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走进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
作者 健一
发表于 2020年7月
鄂温克猎民索宾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内利用“鹿哨”召唤野鹿
鄂温克猎民柳霞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内为驯鹿喂食
1. 安塔布,生于1944年2. 柳霞,生于1963年3. 玛力亚·索,生于1921年4. 玛妮,生于1952年5. 玛尼,生于1950年6. 维佳,生于1965年
鄂温克猎民柳霞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内抱着一头刚下生的驯鹿崽
每年5月份是鹿茸收获的季节,鄂温克猎民达瓦一家在锯鹿茸

王伟

媒体人、摄影师。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硕士,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

古典湿板摄影术呈现

在拍摄过程中,驯鹿鄂温克人弥足珍贵的面孔在通过大画幅(4×5英寸)相机和黑白胶片进行拍摄后,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技术对底片进行扫描、输出,最后再利用早期古典湿版摄影术翻拍,最终将这一民族肖像缓慢定格在锡板的感光乳剂药膜上。由于感光材料的不确定性和成像的缓慢过程,也使得作品中的人物肖像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摄影之友×王伟

Q:为什么对这样一个选题感兴趣?

A:2013年,我作为媒体人受邀前往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进行采访拍摄。驯鹿鄂温克人生产生活中透露出的原始、神秘和独特的文化气息让我为之动容。而许多年轻一代的驯鹿鄂温克人选择了山下的现代生活,职业的敏感性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濒危的文化形态,便萌生了利用影像媒介为后人留下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想法,这也揭开了“敖鲁古雅影像之旅”的序幕。此后的几年中,我先后九次深入“驯鹿部落”进行考察调研。借鉴影像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法,在不同季节深入驯鹿鄂温克人居住地,将自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融入我对驯鹿鄂温克人的理解,通过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的镜头语言,为仅存的 30 余位具有代表性的驯鹿鄂温克人创作时代肖像。2018年,该影像创作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加快了项目的推进。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