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湘湖,战于黔贵
作者 梅松
发表于 2020年7月
马克俭:1933年10月22日出生于湖南岳阳。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院士,结构工程专家,九三学社成员,曾任贵州省土木学会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钢协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

自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后分配到贵州工学院任教,至今已60余载,马克俭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贵州这片他深爱的土地。1933年10月22日,马克俭出生于湖南岳阳。少年时逢战乱,颠沛流离,逃难中,马克俭先到遵义后到贵阳。在贵阳战时中学(现贵阳一中)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初中毕业后,他回到湖南老家。1952年,马克俭考入岳阳建设中学(现岳阳一中)读高中。1954年高中毕业时,一位老师对他说,新中国百废待兴,建筑领域急需人才,建议他读建筑专业。于是,马克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湖南大学土木系)。

1958年马克俭从湖南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任教,在贵州工学院扎下了根。贵州工学院创建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在院长秦天真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发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设学校,把建校劳动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起了一栋栋教学楼,当年建造的职工食堂历经60余载风霜至今仍巍然挺立(已列入文物保护)。“我们是工学院,工程方面的东西大家都在行,所以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咯。”马克俭回忆,那时候他们这些教师,不仅负责设计,还要承担起施工的任务。因此,马克俭被分到学校后,还没走上讲台,就下了工地。每天不分昼夜的设计、施工,“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是年轻人,二十一二岁,都带着一股创业的劲头,所以即便是做体力活也都很卖力,觉得人生充实,充满激情。”马克俭回忆,那时候大家没有宿舍,就住在农民家;物资匮乏,盖楼所需的材料不好买,马克俭和他的同事们就自己动手做,“盖楼的砖都是我们自己打的。

本文刊登于《大众科学》2020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