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记时代
作者 张茜
发表于 2020年7月
《岁月如歌之一》陈融木50×120×60cm 2009年

中国传统造物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中取得了空前成就。从漆器、陶瓷、织物印染、金属工艺、木作家具到车、船、桥梁、建筑方面,古人将其造物智慧融入到有形器物之中。《周易》《考工记》《天工开物》《木经》《长物志》《营造法式》《髹饰录》等造物著作,将“重己役物”“致用利人”“技以载道”等诸子百家理论融汇贯通,由此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造物思想体系:“天人合一”的哲学造物观、“师法自然”的自然造物观、“格物致用”的人本造物观、“物尽其用”的节物造物观。而今,传统造物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实用与功能性、材质工艺和技法等依旧对当代造物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呈现了民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审美结构与审美心理。

当下,我们的造物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无论是社会公共空间的大型雕塑还是融入生活的器物造作,其在材质与造物门类上的界限愈来愈模糊,却越发强调物与空间、物与时代的多维度关系。“物性——中国传统造物观与当代造物”展,以湖北美术馆的漆艺、陶艺、雕塑藏品为主体,补充织物印染、金属工艺方面的作品,以丰富展览内涵,突显传统造物的多维要素。展览分为四个版块:一、造物·概念转化;二、造物·结构新用;三、造物·形态借用;四、造物·材质/技法探索,力求呈现艺术家对传统造物方式在精神、材质、方法层面的当代性表达,反映传统造物观对当代造物方式的影响,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传承与创新的可行性。

《箱琴》范扬存杉木、酒箱、大漆、金属配件26×132×33cm 2009年

一、造物·概念转化

“天人合一”的哲学造物观强调的是“器”与“道”之间的关系。“器”是所造之物,“道”为所传达的观念,对某个概念进行视觉形象的转换即是造物活动中“以器载道”的直观方式。这在这个部分,艺术家们选择以新的图示、媒介、观看方式等方法来呈现他们对某个传统概念或语汇的理解,使这些概念以全新的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刘政德是“概念转换”的先行者,其极具特色的寓言雕塑将传统的民间寓言进行了抽象概括的视觉语言转换,在保留秦汉雕塑古朴遗风的同时运用现代简洁的雕塑语言暗示如“狐假虎威”“老猫吃素”等语汇的寓意,将抽象概念融入到传统的语境之中,寓繁于简,形成了雕塑简练形式上的丰富张力,使传统概念予以今人新的启示。

周剑石的《桼·祭·重生》分为漆立体与漆平面两个部分,漆立体造型简练、髹素黑,漆平面以黑红两个色块构成几何化的平面,作品用最简练的漆语言呈现漆在当代的“重生”。这件漆艺作品与传统的漆器截然不同,他打破了传统大漆“器物”的概念,从当代艺术的概念出发,强调观众与作品的关系,观众可以透过漆立体镂空的“窗”去观看漆平面,这种新的观看方式使观众、作品与空间形成了更紧密的链接。

《金木水火土》林栋天然漆、木板40×40cm×5 2013年
《花溪》徐晶棉、紗、真丝编织200×600cm 2004年

“山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殊定义,山水画中的山水从来不是特定的一山一河,而是文人游目骋怀的情结。刘吾香的《山水·涧 No.4》将传统的平面“山水”立体化,呈现如山间流水、起伏群山般山水交融的空间感,由此打破传统“山水”“畅神”的维度限制,同时也实现了漆艺造型的当代转换。

本文刊登于《长江文艺》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