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动基层服务“瘦身减负”
作者 陈书平
发表于 2020年7月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电子政务,有助于创新基层服务模式。目前,各基层组织、机构纷纷依托电子政务建设来创新政府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全国来看,困扰基层群众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基层服务难以发挥实质作用,迫切需要运用“互联网+”为基层服务“瘦身减负”。

“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基层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些基层服务工作人员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可能导致基层群众对政府服务工作人员的信赖度降低。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通过线上虚拟平台和线下实体大厅提供公共服务时,部分基层组织欠缺“互联网+”思维,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降低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度。一方面,部分基层服务工作人员欠缺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理念,对线上政务服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不重视,导致线下服务大厅和线上服务割裂开来,降低了群众对于基层服务的获得感;另一方面,部分工作人员难以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要求,不具备“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具备的协同联动融合意识,导致基层服务出现“信息孤岛”,降低了民众办事的效率,导致行政资源极大浪费,增加了基层服务的负担,也为民众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一些地区难以深入推进。我国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但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地区间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着发展建设不均衡的困境,落后城市以及农村地区不具备协同治理的硬件条件。且一些老年群体对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认同度不高,倾向线下治理,导致省市县协同服务治理体系建设陷入困境。另外,虽然各级基层组织对于“互联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体系、大数据信息共享库等方面的建设非常重视,但在推进过程中,忽略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整体性、流动性,信息技术与基层服务多方面难以整合与应用,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政务服务拼凑堆积搭建在一起,导致在“互联网+”时代中,基层服务难以深入推进,加重了基层服务的负担。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0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