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
作者 段艳平
发表于 2020年7月

产业是经济的主体与支撑,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当前,受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因此,巩固和厚植既有优势,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刻不容缓。

政策出台谋划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所谓“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但在供给方面,我国东西部差异较为明显。对此,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提出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这对于坚持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大计,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产业联动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所谓“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失衡的根源在于基础设施失衡,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区域贸易成本、产业空间分布等。面对艰巨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多个着力点,要求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推动协调发展,这为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夯实了基础。

所谓“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出台,为鼓励民营企业、电商企业入驻贫困乡村,填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空白,以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注入了新活力。

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面临“活力不足、机制不畅、保障不强”三大现实障碍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一直以来,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民营企业参与性不高。回顾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面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实问题,无疑会动摇民营企业家对于未来的信心。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0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