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村“党建+”模式的路径探索
作者 方亮
发表于 2020年7月

易地扶贫搬迁绝不是“一搬了之”的简单工作,如何保证基层党组织在移民新村“大规模搬迁、快速度融入、全方位就业、高质量转变”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如何解决好移民新村治理困境,厘清移民新村治理背后基层党建引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与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基层党建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进一步发挥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中央相继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19)等多项条例法规,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村级党组织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备受关注并被提到了新高度,逐渐成为国家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但随着农村社会的深刻转型与基层治理背景的愈加复杂,传统“垂直管控型”的党建模式,难以适应农村社会转型的挑战,党组织发挥作用面临多重困境。一是基层党组织设置管理滞后。移民新村原属党支部、搬迁党员以及新建党支部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乡村转型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需要。二是党员“精神痛点”凸显。党员作为党组织的肌体细胞, 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共鸣,为人民服务是村党组织的根本宗旨,然而在依靠党政体系与资源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时,党员自身的政治水平与服务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党群“冲突燃点”降低,党群关系疏离。服务好群众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在移民新区的新建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社会、农村群众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发生断裂,没有及时重新建立完善,影响了移民新区的发展。对此,基层党组织要在移民新村治理场域中担负责任,积极应对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挑战,将党的建设融入基层、融入服务、融入发展,以此进行合法性构筑并累积治理权威,在推动其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基层党建的新模式。

移民新村“黨建+”模式的经验借鉴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角色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变迁,也是农民角色群体从村民变为社区居民的过程。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0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