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个维度
作者 段磊
发表于 2020年7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包括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道德等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从理论、历史、实践、未来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

理论层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角度论证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劳动异化的阐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劳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对劳动的系列阐释,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美是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生动体现。“民生不勤,勤则不匮”揭示了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的朴素道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直观地表达出劳动人民的辛苦与勤劳,“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描绘出言传身教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情形。文化反映现实,也指引现实。在文化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的劳动价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教育深入人心,这些都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资源。

历史角度:总结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宝贵经验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劳动人民。中国人民用劳动创造了厚重的中华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回望历史,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兵马俑、四大发明,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当代,无数劳动者投身祖国建设大潮,从经济特区建设到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用劳动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0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