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客的治理逻辑与策略重构
作者 王欢
发表于 2020年7月

在当前网络安全威胁持续增加、个人信息泄露日益频繁的形势下,网络安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不论是在当下还是可预见的未来,黑客的攻击行为都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和防御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如何运用综合治理手段在分析不同攻击动因背后的心理因素的同时,将黑客形象立体化、生动化、清晰化,溯源攻击主体、遏制攻击行为,实现对黑客攻击的主动治理,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问题。

随着网络渠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黑客攻击呈现出频次高、覆盖广、链条化等新特点

早在2010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就曾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黑客攻击受害国。时至今日,从日常生活中公民的隐私泄露、账号窃取到市场中的商业纠纷和同行竞争,乃至大型活动中的数据威胁与系统攻击,黑客的一切攻击和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导致不可小觑的后果。谙熟技术的他们通过伪装自身并发现漏洞,从任何看似“天衣无缝”的系统中寻找可乘之机。当前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火墙、网络监察、数据加密、入侵检测等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为网络信息保护提供了多重保障。然而,这些传统手段仍存在着一些缺陷,网络安全具有“易攻难守”的特性,在处理一些现实威胁时仍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疏导。

尽管黑客攻防完全以技术手段呈现,但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理解黑客攻击显然是片面的。在黑客攻击从单纯以技术为主的“硬攻击”发展至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工程学、数据分析等多领域的“软攻击”后,仅仅靠技术手段去消除网络中的弊端和风险往往治标不治本,社会工程学与技术的交叉也使网络安全形势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攻防双方技术对抗背后是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心理失衡、情感冲突。而在“技术为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网络安全人员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却忽略了黑客们有着和常人相同的记忆模式、情绪波动和注意力转变,攻击行为的背后是贪财图利、刺激猎奇、哀怨仇恨等心理因素。从黑客心理角度挖掘黑客攻击的内在动因并探寻攻击行为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当下维护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

结合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对黑客攻击的心理动因进行归纳并规划出防控重点

外部黑客与突发攻击。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0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