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生活”释放了哪些文化新动能
作者 孙凤
发表于 2020年7月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开启了人们的“宅”式“云生活”,而疫情之后,由其催生的“云生活”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常态,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因而,关于“云生活”是否可持续问题的讨论,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变化有关,还与提振消费者信心、促进消費需求升级、应对全球经济衰退有关。

作为媒介的“云”,不仅改变着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性说法,“云技术”的基本特征是虚拟化和分布式,其中虚拟化技术将计算机资源如服务器、网络、内存以及存储等予以抽象、转换后呈现,使用户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资源,而且不受现有资源的物理形态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通俗地讲,“云”就是分享网络资源的媒介。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媒介即信息”,其含义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并不是各个时代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即这些媒介改变着人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社会的变革。这说明,媒介技术的运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媒介承载内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深刻、更彻底,借助媒介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媒介的“云”,不仅改变着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媒介即隐喻。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他认为,“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而媒介却更像是一种隐喻。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但是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麦克卢汉和波兹曼都坚持媒介作为形式对文化内容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后者特别引入“人类思维方式”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深入讨论。“媒介即隐喻”提醒人们注意到不同媒介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媒介即信息告诉我们,媒介本身(不管它传播的内容是什么)足以产生有价值、有意义、有内容的变革信息,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媒介即隐喻告诉我们,表达方式影响表达内容,但这种影响往往被人们忽略。互联网作为媒介也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一阶段是门户网站阶段,典型代表有新浪、搜狐、网易等。该阶段是“内容为王”的阶段,表达方式既有文字也有图像,即既综合了文字媒介的逻辑表达特点,又兼有电视媒介的娱乐和形象感官特征,但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较电视和文字的功能更强。

第二阶段是社交网络时代,典型代表有Facebook、微博、天涯社区、QQ等。该阶段是以“关系为王”取代“内容为王”,内容生产的主体由专业网站向个体扩展;生产目的不再是内容本身,而是更多地扩展和确立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这个阶段文字媒介的逻辑性和图片的娱乐性兼具。

第三阶段是云时代,典型代表有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网络自媒体(抖音、快手)等。该阶段内容的提供方式主要是短视频、图片和文字,呈现多对多交互(不仅包括人与人的交互,还包括人机交互以及多个终端的交互)。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0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