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绢人 中国的立体丹青
作者 符振彦
发表于 2020年7月
都督夫人礼佛图·都督夫人》。

北京绢人是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精美,神态各异,色彩绚丽,风格高雅。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形,具有很高欣赏和收藏价值。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仕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经过艺人们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得名。

2009年10月19日,“北京绢人”进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令世人瞩目。

看到大型绢塑作品《大唐风韵》时,不由得惊叹其制作精美、人物灵动鲜活。作品以6个绢人为组合,展现出唐代仕女的雍容华贵,一问世便赢得工艺美术界专家的高度赞誉,在2005年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上夺得金奖,并被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评为工艺美术珍品。绢塑作品跻身艺术品行列,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开创了先河。

作品中,戏蝶、舞乐、持花、贵妃、持扇、拂尘,身高80厘米的6个唐代仕女,头绾盘梳高髻,髻顶插芍药、荷花、牡丹绢花;眉式各不相同,脸部开额、去眉、晕眉,眉心点金花钿,鹅黄浮点居中;身着宽松的服装,佩戴华丽的妆饰,薄纱大袖衫,高腰拽地裙,半裸酥胸,丰颊厚体,霓裳飘舞,巧配的金花簪篦,钗环摇曳,楚楚动人。

《大唐风韵》的作者滑树林,人称“绢人滑”。正是这组作品让滑树林的北京绢人技艺一炮走红,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北京绢人的历史与技艺,也引得北京绢人的古往今来备受关注。

《天女散花》

千年技艺濒临失传

绢人是以丝、绸、绉、绢等为原料,经手工扎制而成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北京绢人作为北京特有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路走来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追根溯源,绢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民间常用竹子、纸片来制作一些工艺品,扎成各种花鸟鱼虫之类的小玩意儿,后来渐渐地开始扎些戏文里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做成花灯的造型,用來观赏。再后来,花灯的工艺发展成了彩扎工艺,唐代时,农村一些地方很盛行彩扎。彩扎其实就是比纸扎高级的一种工艺,久而久之,人们从彩扎的工艺中又制作出了绢人。1973年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掘出唐代贞观七年(633年)张雄夫妇的古墓,其中的陪葬品“绢木女舞俑”和“官木俑”可认定为发现的最早期绢人实物,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大概就是最初的绢人工艺了。匠人们运用雕塑、挤金、彩绘、缝纫、染织、花丝、裱糊等多种技能,利用丝绸纱绢材料的柔软、细腻、延展性强等特点,制作成人物的头、脸、手臂、体态、服装和服饰,使塑造的人物接近人体的肤色和质感,体现出绢制工艺品柔软、细腻、逼真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人物造型制作精美,色彩绚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中国的立体丹青。

滑树林在国家大剧院北京绢人艺术成就展《丝路霓裳》主题宣传墙处。
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春雨行动”时,维吾尔族女孩在现场互动。

渐渐地,每当举行大型节日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时,人们就会制作一些绢人用来庆祝,常见的有用绢制作的菩萨。到了元代,绢人的工艺开始在北京流行,成了老北京的一种奇特工艺品。明代时,绢人、绢花、宫灯、夹纱灯等百花齐放,非常红火。

历史进入清代,绢人基本上已经是现在的模样了。清代诗人李虹若著《朝市丛载》中《绫美人》诗曰:“如卿方是绮罗身,云雨巫山梦里春。只恐夜深呼欲下,令人不敢唤真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务府御用工厂所设各种作坊中即有“花儿作”,后陆续流于民间。据说,康乾时期,北京城崇文区花市一带“各街、市花庄及住户营花者约占一千户以上”,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前即有“花儿市”之名。

20世纪初,我国各地就有过生日的人家用细丝面条盘绕成大桃,在桃顶插置以绢绸、纱纸、塑绘、彩扎而成的老寿星、麻姑献瑞等喜庆礼品,这些也是绢人。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每年元宵灯会上的走马灯,在风力作用下不断旋转,传说中的绢制人物轮番出现在四个或六个面中,人物题材多样,表情各异,有的还附上谜语,给赏灯的人们带来许多乐趣。

一直到民国初期,绢花依然生意兴隆,而绢人由于其技艺的高难度,则只在宫院显贵处见到,没有得到像绢花那样的普及程度。后来,由于战乱不断,绢人行当日渐衰落,北京绢人制作技艺逐渐失传,几近绝灭。

滑树林在2019年世园会上与外国友人交流互动。

北京绢人重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国际展览让遁迹多年的北京绢人获得了重生的机缘。1954年9月,印度新德里筹备国际玩偶博览会,邀请包括我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提供艺术作品。当时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在社会上遍寻也找不到做美术人型的艺人,遂请求全国妇联予以协助。全国妇联将这件事委托给了葛敬安、李佩芬、杜崇朴等几位工艺美术工作者。葛敬安(1905-2000年)是浙江嘉兴的大家闺秀,1925年毕业于南京中华女中,从事手工刺绣、布制儿童玩具、服装及室内装饰等民间工艺美术设计。接受任务后,葛敬安牵头,她查阅参考了史料,请教老工艺美术家,绞尽脑汁研制,其间得到了梅兰芳、沈从文、郁风、叶浅予等艺术大家的具体指导,时任妇联领导的康克清也提出了改进意见。终于不负重托,在短短两个月内,以中国传统的人文背景和少数民族造型为表现形式,以绡、绫、绸、缎为原料,创作出服饰华美的5个少数民族妇女绢人作品,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门类,在印度举行的国际玩偶展览会上登台亮相,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回国后,这几位北京绢人制作老艺人成立了北京美术人型研究小组。

滑树林在2019年世园会生活体验馆向来宾讲授绢人制作。
《火烧赤壁·小乔》。
《花神》。

1955年,在政府支持下,葛敬安在自家院落设立了大绢人(精品)车间及小绢人车间,上世纪70年代在东直门手帕胡同成立东城区美术人型厂,传承北京绢人的制作。作为北京绢人的第一代传承人,葛敬安为师带徒,口传身教,培养出了一批绢人制作的技术骨干,成功制作了以古代仕女为题材的作品,完善、确立了绢人的制作工艺。使这一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传统技艺的北京绢人重新流传于世,并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进入鼎盛时期。

几年间,她们的作品多次被当作国礼送给外国首脑,国际订单也纷至沓来。代表作品有《史湘云醉卧芍药圃》《睡瓜》《吹笛仕女》《荷花舞》等,其中多人合作的《贵妃醉酒》获1957年工艺美术品荣誉奖,《红楼梦》大型群像作品《海棠诗社》曾参加法国美展。葛敬安于1964年兼任北京市工艺品出口公司美术顾问,1979年调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组工作。1985年获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颁发的银质奖章。葛敬安还获得了多项殊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委员、北京织绣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绢塑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主要代表作《荷花舞》《海棠诗社》,是北京绢人发展近代最重要的传承人。

传承人的执著守护

有葛敬安等第一代傳承人的影响力,一些有着美术专业基础的年轻人加入到了行业当中,北京成立了绢人厂。

据老艺人回忆,对于北京人来说,上个世纪60年代初能在北京绢人厂工作是件十分光彩的事。在政府的扶持下,有老一辈专业美术工作者和工艺美术家的支持与协助,北京绢人焕发了青春,楚楚动人地走入万户千家,为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该厂还曾是国家出口创汇的大户。近年来,北京绢人制作者大多由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组成。他们既是几十年来北京绢人发展史的亲历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红楼梦人物·宝钗和史湘云》。

第二代传承人杨乃蕙,1943年出生,湖南常德人。1962年就读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64年进厂师从葛敬安,学习制作绢人。她雕刻、翻模、开脸的技艺精湛,想象力强,制作的绢人形象大气、典雅高贵。《精卫填海》《荷花仙子》《王昭君》《霸王别姬》《迎春读经》《观世音》《花木兰》等代表作奠定了她在绢人艺术领域的地位,被评为北京市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并担任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绢人研究会副会长。

杨乃蕙的作品曾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展览,多次参加全国、市级工艺美术展览,绢人《茱莱拉公主》获1986年北京市玩教具“春芽杯”二等奖,《王昭君》在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征集活动中获二等奖,发表作品30余件,其中《乾隆帝》等20件作品刊于新加坡东美艺术公司印制的画册上。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次联欢会上,曾经展出过一挂大型绢人彩灯《荷花仙子》,众多中外宾客驻足围观,赞叹不已。那绢制的仙子体态婀娜轻盈,亭亭玉立于荷花之上,在荷花仙子清秀俊美的面容上,双眼脉脉含情,透着真人般的灵气,这个栩栩如生的绢制仙女,正是工艺美术师杨乃蕙的杰作。

另一位师从葛敬安的第二代传承人王天凤,1962-1964年在北京工艺美术技校雕塑系学习,1964年7月进入北京市美术人型研究小组,其间在中国工艺美院进修,主要代表作有《文成公主》《孙悟空》《红楼梦人物·探春》等。

《杨柳观音》。

第三代北京市级传承人滑树林,师从葛敬安,为北京市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的“绢人滑”人生更具有传奇色彩。他曾经任北京市绢花厂技术副厂长等职。工厂倒闭后,凭着对绢人技艺的热爱,他创办了北洋旅游工艺品厂。另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滑树林相继出版了《北京绢花》《北京绢人》等书籍。同时,在东城区东花市的社区博物馆里展出着滑树林的绢人作品,其绢人代表作《捣练图》《大唐风韵》《牡丹亭》《红楼梦》等在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展示。

北京绢人第三代传人还有一位叫崔欣。1956年11月,崔欣出生于北京东城一教育世家,两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了腿部残疾,这注定了她的人生要比很多人坎坷。1975年1月,喜欢绘画的崔欣画了一幅《列宁与高尔基对弈》素描图,因此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区美术人型厂,在那里,她遇见师傅杨乃蕙和葛敬安师太。杨乃蕙亲自指导崔欣制作,且要求十分严格。学习制作绢人,倾注了崔欣的全部心血,每个绢人都是惟妙惟肖、灵动美丽,仿佛被注入了灵魂。1979年崔欣独立创作的绢人作品《拜月抒情》荣获青工设计一等奖,她还荣获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等荣誉,代表作有《关公》《观世音》《红楼梦·宝玉黛玉伴读》等。

《貂蝉》。
绢人制作画头脸工序之画眼。
在2013年园博会主展馆展墙中陈设的大型绢人。

传承人的第三代还有东城区级传承人滑淑玲,师承于杨乃蕙,现为北京市三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北京绢人设计制作30多年,作品有《大唐风韵》《绢人精品系列》《刘三姐》等。

26厘米《楊贵妃》。
在法国蒙塔基世界博览会上获特别荣誉奖的46厘米《杨贵妃》。
《大唐风韵·持蝶》。

扔铁饭碗 端泥饭碗

滑树林,1950年出生,1972年进入北京绢花厂,从此便与工艺美术结下不解情缘,1983年他被调到北京绢制工艺品厂任厂长。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北京绢人技艺。当时,在该厂从事绢人制作的杨乃蕙、王天凤等都是绢塑工艺大师,正是这种浓郁的绢塑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他开始醉心于小小的绢人制作。

滑树林接手绢制工艺品厂时,厂子面临巨大的亏损问题,绢人生产入不敷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滑树林提出了“绢人要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创新设计出适销对路的绢人”等思路,并且开展绢人设计大赛,通过设计比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设计者,滑树林设计制作的《自在娃娃》也在比赛中崭露头角。就势他搞了一次绢人作品展,令滑树林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作品展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传承绢人制作的道路。展中,滑树林邀请了绢人大师葛敬安等嘉宾前来参观,望着眼前姿态各异、美丽鲜活的绢人,葛敬安激动地表示:她看到了北京绢人传承的希望。滑树林向葛敬安表达了学习制作绢人的愿望,葛敬安表示要毫不保留地将绢人技艺传授给他。于是,那时每个周末都成了滑树林学艺的日子。

为了专心地从事绢人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滑树林毅然决定独自开办绢人厂,扔掉铁饭碗,去端泥饭碗,身边许多人都说他疯了。终于,滑树林成立了北京市北洋旅游工艺品厂,专一地搞起了绢人研究与制作。回忆起与葛师父相处的那段时光,滑树林仍然十分激动:“我办厂子那会儿,日子过得很艰难,葛老师还经常去看望我、指导我的工作,我非常感激她!”

葛敬安临终前,向滑树林表达了两个未了的心愿:一是她想出一本绢人方面的书,二是希望开办一个绢人博物馆。同时,她将自己总结的绢人制作经验的誊印稿交给了滑树林,希望爱徒能够继续将北京绢人传承下去。几十年来,滑树林背负着师父的嘱托,勤勤恳恳地从事着绢人制作。为了创作出更多的人物形象,他百读史书,寻访名胜古迹,从历史的沉淀中寻找创作的灵感。现在,四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古代四大美女以及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100多种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最为得意的作品是46厘米的《杨贵妃》,这个人物造型是根据杨贵妃游园的故事创作,贵妃手持牡丹圆扇,体态丰腴,长袖霓裳,钗环摇曳,尽显其雍容华贵。凭着精美的艺术造型,作品获得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金奖,在法国蒙塔基第68届国际博览会上获得艺术品质特别荣誉奖。

在几代传承人的努力与坚持下,北京绢人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10月19日,北京绢人被收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滑树林也被评选为北京绢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绢人制作中制头饰工序。
北京市非遗绢人项目传承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滑树林。
精品戏剧绢人《穆桂英》。

作品精美工艺复杂

北京绢人是一种艺术品,不仅仅需要掌握雕塑、挤金、彩绘、染织、花丝、裁缝、刺绣、金工、木工、油工等多种工艺,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生动、传神,因此有着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但外观精美的绢人,制作工艺却极为复杂,技法高难,制作工具如:专用雕塑竹刀、画笔、剪刀、钳子,镊子等,运用了多种技能,是全手工的三维立体艺术人型绢塑。其制作精致细腻,要求收口缝制不见缝头,装饰物需使用“捻丝编花”等工艺。人物造型多姿多彩,表现人物造型要用彩绘描画五官,妆容服饰也全由笔墨手绘,在民间素有“立体丹青”之称。

绢人题材广泛,纵览中华民族多种传统文化,中国历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戏曲戏剧中的人物,表现内容多样,不仅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威武英姿或婀娜多姿,还可表现我国历代民族服饰的文化与变迁,具有极其浓郁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从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到典籍名著里的闺秀,从弥陀净土中的神佛到令人尊羡的巾帼英雄,从成龙配套的戏剧角色到风度翩翩的舞蹈人物,从童颜鹤发的耄耋老人到活泼俏丽的童子,以及古今中外的名人、身着中国56个民族服饰的人物等,内容十分广博。广泛题材中,贯穿着一条真、善、美的主线,这就是绢人的魅力之所在,“此物只應天上有,盛世繁华到人间。”绢人是美的化身,是艺人们用心血凝结、巧手制作出来的美。

北京绢人制作技艺是以金属丝为骨架,以棉花、丝绸纱绢做手和脸的皮肤,真丝为发,绸帛为衣,需要经过头模、制头、手、服装、彩绘、服饰、头饰、梳头、发饰、道具、背景等几十道大的工艺,而每道工艺又包含若干道工序,要塑制成三维立体艺术造型,用彩绘描画五官,采用中国特产的丝、绸、纱、绢、绫、罗等为原材料,全部掌握下来难度较大。比如制做手,要先用5根细金属丝捆成手指的骨骼,然后分别用脱脂棉缠绕成手指的形状。绝妙之处是要用柔软的蚕丝织物缝出微小的手套,翻转到每个不足两毫米的手指上,不漏纱头、不现针脚,最后再弯成兰花指、佛手指等手型。仕女手指还需染指甲、戴戒指,由于手指里藏有金属丝,所以绢人的每只手都可以随意活动,拿扇子、弹琵琶自然不在话下,绢人的手和脸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吃功夫的部分,完成一件作品至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大型绢塑《捣练图·捣练卷》。
绢人制作画头脸工序之画嘴。

人物的头脸、手、体塑成型后,用真丝作发,绢人的头发,是由一根根的真丝经过人工精细加工而成,再一点点粘在头部,会给绢人梳头盘髻,“跟给真人梳头发一样,使绢人的盘发更接近于历史人物,惟妙惟肖。”滑树林说,“再然后,才能把体型、服装、手势、脸型、神态、发型及花饰,以美的形式组合到一起。”

古人说的以绸帛为衣,就是用绢纱和绸缎来做绢人的衣服,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制作者还要为每个绢人挑选衣料,从里到外全部选用上等丝绸纱绢,经手工制作而成。人物全身由上到下的服饰、衣料及头戴的绢花、手中的宫灯、绢扇等制作十分考究。制作的艺术要求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一是结构、造型比例要准确;二是形体舒展、匀称、飘逸,凝固动态美;三是头脸、眼神、手势及形体动作细腻传神;四是身材窈窕,肩背部圆润,胸、臀部丰满;五是服饰富贵大方,道具效果仿真;六是背景饰物重点突出,与作品表现内容相契合;七是色彩协调、典雅华贵,体现整体艺术美。

在技术方面,滑树林和他的团队一起寻求突破。“常规的绢人都是46厘米高,而我们的绢人已经可以达到80厘米高了。” 全长3.6米的《大唐风韵》6个人物高度,创造了当时的绢人之最。不过,滑树林没有就此满足,而后,团队的7人再次花费两年零三个月还原了《捣练图》场景,将原有的单一绢人变为多个绢人的形体动态关联组合,绢人也因此具有了动感。

大型绢塑《大唐风韵》。

作品《捣练图》取材于唐代画家张萱的绮罗仕女绘画《捣练图》,表现的是《捣练图》画卷中12个宫廷妇女手持木杵“捣练”“织丝”“熨烫”丝绸的情景,堪称经典之作。在传统绢塑工艺手法的基础上,利用丝绢柔软细腻、延展性强等特点,巧妙地运用到绢塑仕女人物的头、脸、手臂、皮肤及服装发髻处,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逼真,情态生动。作品以丝绸这种材质来表现我国古代丝绸的捣练工序,其创意独具匠心。在2010年举办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节》获得国家级珍品奖。如今,这部作品被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收藏。

大型绢塑《捣练图·熨烫卷》。
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中出土的唐代绢画。
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中出土的唐代绢俑。

滑树林介绍说,2009年以来,北京绢人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京城百工坊、中华民族精品园、金漆宫等举办了多场展览活动。当年,北京绢人赴中国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展”,赴日本参加“国际旅游博览会”;2010年,赴英德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中国年”活动;2011年,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进行文化交流;2013年5月,在园博会的“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绢人作品《大唐风韵》《牡丹亭》《花神》等27件作品受到游客的欢迎。在2019年的世园会上,有7件大型作品被选中参展,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广泛称赞。

葛敬安携弟子制作的《荷花舞》。
《大唐风韵》获得北京市工艺美术珍品奖证书。

校园基地  传承传播

非遗进校园模式,是滑树林首创,为传承北京绢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93年1月,北京市北洋旅游工艺品厂正式开工,专业制作大型古装仕女、戏剧绢人和民族绢人,且作为北京绢人的传承基地,用于开展生产研发和传承、传播活动。该厂拥有北京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队伍,除滑树林、滑淑玲外,师承于滑树林的技工刘新丽、苏秀玲,是分别有着20余年和10余年的从业者。

工厂成立至今,每年生产制作绢人作品或精品几十件,开发出民族系列、戏剧系列及历代古装仕女系列等绢人达3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该厂多次参加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等组织的国际展览和“中国年”活动,先后在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还有我国台湾地区展示和现场制作表演。自2009年以来,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南站校区、人大附中、广渠门中学、西总布小学、第五十四中学和第二十五中等学校等开设了绢塑艺术课,由该厂技术人员每周给学生上课,传播知识,传授技艺;2013年,北京市第十二中南站校区被原北京市文化局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基地。同时,企业积极参加“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援疆”活动,奔赴新疆、内蒙、云南等地展演绢人制作,多次向国际友人、外交官夫人讲授绢塑技艺,利用网络平台、发表文章,举办讲座,举办专题展览。

杨乃蕙制作的《西班牙舞》。
《大唐风韵·舞乐》。

博物馆梦化整为零

2000年至今,滑树林的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10余次,被北京市工藝美术系统评选为“德艺双馨工艺美术大师”。

如今再问滑树林,当年的博物馆梦究竟实现了没有?他回答:“都化整为零了”。滑树林和他的大师工作室成员,多年来以传播、培训和传承绢人文化为己任,赴学校、社区、乡镇及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等讲授绢人课程、培训绢人制作百余人次,多次举办或参加国家大剧院、工美博物馆等绢人专题展览,多次赴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及海南三沙市等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参加文化交流及慰问活动。

现在,滑树林担任了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顾问,多年为社区义务举办培训班,并无偿提供20多万元绢人作品,协助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社区枣苑小区建成了首都第一家社区博物馆,并向东城区档案馆捐赠了一批绢塑作品;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站校区建成首都第一家校园博物馆,还在天坛北门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珍藏着100余件(套)绢人精品,其中有葛敬安的作品《荷花舞》,十分珍贵。此外,在国家大剧院也同样有部分北京绢人作品展示。

北京绢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对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自信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广泛关注,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组织下,曾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上参加重要展览和文化交流,为我国与罗马尼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阿塞拜疆等国家国际交往中作为国礼发挥出重要作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成为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尽管如此,滑树林等传承人努力创造性地坚持传承北京绢人的制作技艺,目前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一是微利维持、艰难度日,二是大师的稀少与人才的断档,三是传统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由于绢质材料的绢人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生产和展陈过程中损耗很大,实物难以长久留存。如何让北京绢人永续传承,让北京绢人永葆青春靓丽,北京绢人制作大师们任重道远。

TIPS

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社区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花市枣苑小区8号楼1层

公交:8、12、23、57路培新街站下车

电话:010-67166227

北京市第十二中南站校区非遗博物馆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北里5-6号北京十二中洋桥学校内

公交:14、40、50、66、70、343、529、652路洋桥北站下车

电话:010-83666020

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金鱼池中区24号

公交:6、34、35、36、72、106、110路天坛北门站下车

电话:010-67022961

本文刊登于《旅游》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