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街道和故宫一样不种树的胡同群
发表于 2020年7月
大栅栏西口。

故事从老宣武说起。

踅摸着就到大栅栏了。安静的周末时光,总也坐卧不宁,索性出来走走。有一阵子没来了,太阳还好。在观音寺街住过几年,现在叫大栅栏西街,总也改不了口。大门并不大,里面的堂子却很壮观,高大的天井透着敞亮。加了顶棚,也许是塑料的,挡雨还不错,只是北京的雨太金贵,一年也使不上几回。阳光倒是挡了不少,尤其是夏天,很凉爽。据说当年是个茶楼,能听戏,能喝茶,鲁迅先生是常客。如今却是个旅馆了。说是老住户,服务员也不让进,怕是看着不像好人,也便罢了。

大栅栏的老字号瑞蚨祥。

风雨传奇大栅栏

大栅栏街道辖区有个特点,打明朝时候起,就不见有树,和故宫一样,到现在还是很少见。有也是后种的,如今狭窄的胡同里见缝插绿,很是机巧。古树肯定是一棵没有。什么原因呢?据说与这块宝地的风水有关。按下暂且不表。

大栅栏,明代叫(廊房)四条胡同,至迟在乾隆初年,四条胡同在官方层面正式被“大栅栏”的名称所替代了。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位于老宣武东北角,现属西城区管辖。街道名称的由来,自然源于繁华的大栅栏商业街。街道辖区,东以粮食店街、珠宝市街为界,挨着老崇文(现东城区)的前门街道;西以南新华街为界,贴着椿树街道;南以珠市口西大街为界,搭着天桥街道;北以前门西大街为界,与西长安街街道相望。街道地界还算方正,细眉明眸,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立市,到嘉靖时期已经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除街道西南角的几条胡同属明代正南坊外,与正西坊几乎重合。

大栅栏地区的胡同老照片。
大栅栏地区的胡同老照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据史料记载,大栅栏街道办事处辖域,辽代属南京东郊的海王村。金代为中都东郊的海王庄。元代属大都西南郊。明嘉靖后,属京师南城的正西坊和正南坊。清代属京师十坊,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图显示为“北城”地界。光绪末年,属外右一区和外右二区。民国时期,属外二区。新中国成立后,初属外二区管界,后划归九区、六区。1952 年属前门区。1958 年撤销前門区,划归宣武区,正式成立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它由“四个半”街道(即:西河沿、施家胡同、李铁拐斜街、博兴胡同办事处和琉璃厂办事处的东半部)组成。今前门西大街以南,前门西后河沿以北,是当年老北京内城外护城河的位置。城根原有前门西火车站及京汉铁路轨道,当年孙中山北上会晤袁世凯就是从前门西火车站下的车。1959年北京站建成运营,此段铁路废除。1965年拆除旧城墙修地铁,将护城河改为盖板河,后又改为暗沟。2010年撤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划归西城区管辖。

煤市街头的廊亭
胡同里的老北京门墩。
正阳门和前门楼子。

辽金元时代,这里是城市郊区地旷人稀的村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繁荣经济生活,在京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兴盖廊房,号召商民居住、经商。这有点类似于今天各地政府打造商铺,吸纳人才,招商引资。永乐皇帝是明白人,士农工商,商人地位虽然不咋地,但搞活经济离不了他们。前门外,就是他在城外划出的一片经济开发区,号召天下有识之士下海经商、大胆创新、先行先试。

清查慎行《人海记》卷下“北京廊房”条记载:“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总谓之廊房。视冲僻分三等,纳钞若干贯、洪武钱若干文。选廊房内居民之有力者一人,签为廊头。计应纳钱钞,敛银收买本色,解内府天财库交纳,以备宴赏之用。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犹仍此名。”

胡同里的老建筑一角。
今日门框胡同。

到了清代,把汉人全部赶出北京内城。南城文化,蓬勃兴起,各种茶楼酒肆、堂子戏院、文玩字画店摩肩接踵,俨然大唐长安东西市、神都洛阳胡姬花、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因了这个机缘,大栅栏这片寸金寸土的区域,创造了持续几百年的老北京商业文化传奇。这直接造成大栅栏地区街道狭窄,楼房遍地,挑高的屋檐擦肩接背,挤挤挨挨,大部分地区是繁华的一线天,此为其一。商业重地,防火自然又是一大要事,此为其二。有历史教训可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日,大栅栏地区曾发生大火,延烧店铺1800余家,大小房屋7000余间。这些地区的房屋,一般都是1900年以后重建的。这两大原因,是导致大栅栏地区自古没有种树习俗的直接根源。

查慎行的记载足以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开发区都蓬勃如初。大浪淘沙,机缘巧合,明时的辛苦经营,经过清朝的一番折腾,倒是独独让大栅栏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小心成为老北京的商业中心,在古都北京的历史长河中扬了名、立了万。这个记载,顺便说明了“廊房”名称的来历。

本文刊登于《旅游》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