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的通州文明 通州博物馆
作者 邱璇
发表于 2020年7月
通州博物馆外景。
清代康熙青花大盘。普施亮青釉,纯净肥润,腹部内外各绘6 枝折枝牡丹,两两相对,造型开阔厚重,釉色温雅,纹饰丰富,颇具康熙时风格。
秦始皇出巡的座驾模型。

今来到通州博物馆,发现,这“两千年的通州文明”古建筑似乎是镶嵌在现代化建筑群中,博物馆馆舍原为清末建筑,别具一格,南向二进,大门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明间为通道,垂带式石阶四级。耳房各一间,东西配房各一间,苏式彩绘。为便于游人参观,现新辟北门,接出抱厦三间,复建石阶,护以石栏和浮雕蟠龙望柱,栏板透雕宝瓶。院内油漆彩画,古色古香,其中《通州八景彩绘图》,更为绚丽夺目。院中置圆形花坛,青砂岩石围砌,浮雕独龙,内植古丁香一株。每值花季,香气宜人。

清代缠枝花青花将军罐。
香氣宜人的通州博物馆院内。

博物馆里的通州文明

通州博物馆共有六个展厅,用大量的实物与资料再现了通州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分为通州运河文化展厅、秦汉驰道展厅、隋唐运河展厅、辽金元时期历史文化展厅、明清时期历史文化和漕运展厅,以及抗战时期、解放时期通州历史厅。一进博物馆的院子便是第一展厅,即“通州运河文化”厅,是主展厅,主要通过影音和馆陈的形式展示了通州两千多年的建置历史。

来到第一展厅的立体影音区域,瞬间有了带入感,便进入到古代大运河的“画卷”中了。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且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秦时修建蓟襄驰道与北河(沽水)一线。秦始皇东巡,经过蓟襄驰道。汉高祖时,其为政治因素设渔阳郡南部为路县,以县城设在蓟襄驰道之侧故名,标志着通州行政单位的建立,此时用路县的沽水运输粮草供给守边将士,决定了通州的战略地位。到西汉末,王莽篡位建新,县全部改为亭,路县改名通路亭,沽水改名潞水,而后,太守彭宠反叛被汉军攻灭,县治东迁城子村。为了纪念起义军的胜利,县以潞水、通路亭改名潞县。在后唐末帝清泰三年,晋王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潞县随幽州又改属辽,辽在幽州蓟城设置南京道幽都府。每年春季辽主至延芳淀(霍村西辽阔水面称延芳淀)游猎,放海东青擒天鹅,经常驻跸放鹰台东侧之霍村。为保障在延芳淀搞“捺钵(契丹音译,指辽主的行在,引申为游牧畋猎)文化”需求,太平年间,把武清县北部划出,专门设置漷阴县。

到了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败盟毁约,发兵攻陷燕山府,并在蓟城设永安路析津府。由于战线太长,所以迁都燕京,建都需要从江南调大量物资,受到陆运打劫等限制,所以开辟了漕运。此时,江南物资是通过白河运输过来的,白河有很多浅滩,漷阴县处于运输的阴口,因游幸需要和保证白河漕运,将漷阴县升为漷州,领武清、香河二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都(今北京)蝗灾乏粮,张瑄等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后张瑄被封为漕运万户侯,漕船停泊处命名“张家湾”。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率领25万大军,北讨元廷,克通州,下大都,把元朝统治者赶到长城以北,改为通州直辖区,在元大都城内设置北平府,通州与漷州各领其县改属北平府。

本文刊登于《旅游》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