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
作者 雷册渊
发表于 2020年7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在应对灾害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安不忘危,预防为主”等丰富的应急文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应对的范围逐渐扩大,由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从应对单一灾害,逐步发展到需要综合协调的复杂管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主要为单项应对模式。我国建立了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中央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专业性防灾减灾机构,一些机构又设置若干二级机构,还成立了一些救援队伍,形成了各部门独立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灾害预防和抢险救灾的模式。

改革开放之初到2003年抗击“非典”,则主要是分散协调、临时响应的模式。在此阶段,当重特大事件发生时,通常会成立一个临时性协调机构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但在跨部门协调时,工作量很大,效果并不好。直到2003年春天,我国经历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开始起步。

2005年,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标志着我国探索建立综合性应急管理体制。第二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成为我国综合性应急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此外,专项和地方应急管理机构力量得到充實,形成了“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格局。

2018年4月,我国成立应急管理部,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打造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从单项应对发展到综合协调,再发展到综合应急管理模式,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应对,从专项应对到综合应对,从应急救援到风险管理。

本文刊登于《科学大观园》2020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