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经历第四次“建国”
作者 雷墨
发表于 2020年8月
6月20日,特朗普抵达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的BOK中心参加竞选集会

时隔近3个月,特朗普7月21日下午重新召开了白宫新冠记者会。除了总统一人宣讲和答问、时间大幅压缩外,整场发布会的画风也颇不一般。在照本宣科地快速念稿之后,特朗普还对记者降低了敌意,答问基调异常地温和、有建设性。有媒体称,这是特朗普竞选风格的“重置”。问题是,这会不会带来美国政治机器的“系统重组”?

自美国政治进入现代以来,特朗普或许是最能让美国人感受到“系统崩盘”的总统。他执政的三年多里,美国总不缺危机。有的是他人为制造的,有的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但不管怎样,危机叠加的风险系数,都在接近史无前例。现实的压力,将迫使美国人不得不思考,政治机器如何才能有效运转。

目前特朗普选情堪忧,各路预测机构与分析人士,开始把脉“后特朗普时代”。即使美国的“2020后时代”里没有特朗普,也会留下深深的特朗普烙印。如果拜登赢得大选,他所面临的不只是“重振朝纲”,还要回应美国的政治之变。

即便特朗普成功连任,美国政治也不会系统崩盘,但可以肯定的是执政会更困难。美国政治的变化,并不等同于“特朗普化”。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共和党,都无法回避政治的系统重组。而今年11月的大选,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政治如何“系统重组”。

喧嚣之外

7月15日,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公布的全国民调数据显示,拜登对特朗普的领先优势扩大到15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是什么概念?根据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二战后在任总统连任竞选中,距大选投票4个月时落后于竞选对手的最大差距。

但这并不意味着拜登已胜券在握,或特朗普败局已定。如果那样,这届大选就风平浪静了。相反,民调差距的拉大,更可能预示着今后的选战将更激烈。特朗普逆势翻盘的冲动,可能搅起大选的轩然大波。

2016年特朗普的“意外”当选,凸显了美国的政治之变。从预判选情角度看,这种分析虽有“马后炮”之嫌,但近年来的确已成美国政治研究的共识。政治的变化非一朝一夕,大选喧嚣之外的因素更值得关注。

表面上看,特朗普似乎能我行我素,甚至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拜登好像也可以见招拆招,或许还能坐收特朗普执政糟糕的渔翁之利。但事实上,两人在选举策略上都有左右为难之处,都没有“一招鲜”的制胜筹码。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国选民结构的变化。

进入8月,民主、共和两党都将召开全国大会。这些会议的既定功能,是正式确认两党的总统候选人身份,但真正的看点在于特朗普和拜登将选择谁做搭档(副总统候选人)。如何选搭档,是个选举策略问题。而选举策略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吸引更多选票。所以,选搭档也是一种对潜在支持者的“广告投放”。目前美国舆论热议的,是拜登的搭档将是白人女性还是黑人女性。两种选择各有利弊,这也是拜登的纠结之处。

无论拜登怎么选,都会被特朗普和共和党贴上玩“身份政治”的标签。如果他选黑人女性做搭档,那么这个标签会更大。“弗洛伊德事件”之后,族裔问题已经与新冠疫情、经济衰退一起,成为这次大选美国选民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处理族裔问题上,拜登支持率大幅领先于特朗普。所以,“白人男性+黑人女性”的组合,对拜登不可能没有诱惑。但他也不得不有所忌惮,过度凸显身份政治,可能引发特朗普白人支持者的反弹。

美国以白人为主的社会结构,正在逼近但又未跨越“质变”的临界点,客观上造成了特朗普和拜登在选举策略上的两难。

2008年以来的历次大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都获得了超过八成五的黑人选票、超过六成五的拉丁裔选票。从这个角度看,身份政治对民主党候选人来说,催票的空间已经不大。但在族裔问题凸显的背景下,谁也不能保证,拜登阵营选择“双白人”组合(2016年希拉里的搭档是白人男性),是否会导致有色人种选票流失?虽然临阵换将是选举大忌,但在选情不利的情况下,特朗普不会放过任何“收编”民主党流失选民的机会。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0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