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联动?
作者 何治民
发表于 2020年8月

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称《方案》)落地让海南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都是近两年发布的重大国家战略,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仅一海之隔,《方案》中也特别提出,“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

两地无论是资源优势还是目前经济发展情况,都有较大差异,如何实现联动发展,有值得探讨的空间。南风窗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听听他的见解。

两地联动构建双循环市场

南风窗:你近期在南开金融(广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演讲中提到,两地联动发展有着明显的互補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万达:首先,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的互补。海南自贸港产业发展的定位,是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它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指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深海科技。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很齐全,特别是在制造业上,广东提出20个产业集群,几乎涵盖了产业的各个方面。

在供应链基础设施上,有港口、机场和高铁的互联互通,目前从广州、深圳至湛江的火车需要时间较长,广州和深圳都在规划建设的高铁到湛江,全程只需要2~3个小时。湛江到海口之间的高铁正在规划建设中,建成后,意味着海南岛和大湾区高铁是相通的。两地的机场、港口、高铁可以合作,在大湾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都是国际枢纽,现在海南实施开放,特别是在海南开放第七航权,未来可能吸引很多国外航空公司,如果能将大湾区作为一个节点合作,吸引力更强。

此外,有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全产业链资源、客源货源都可以辐射到海南,加速当地发展。大湾区的创新链,从大学科研机构到新型的实验室再到企业的研发机构很齐全,相比之下,海南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弱。

海南当地的零关税,会让它成为一个消费中心,从人口来看,海南不到1000万,大湾区人口达到7000多万,两地联动可以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南风窗: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受挫,当下急需稳住国内、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如何在这方面实现突破?

郭万达:你提到的这个“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我觉得有个前提是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而在海南和大湾区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内需市场的循环。刚才提到,大湾区是一个7000万人口的发达市场,加上对外开放程度,大湾区本身也有一个国际国内双循环。海南自贸港未来也是如此,两个国际国内双循环市场叠加在一起,效果更强大。

第二,涉及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在大湾区有着齐全的产业链,本身有利于在国际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能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但海南不一定能做到。

第三,为什么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背后其实就是高科技卡脖子的问题,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深圳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的就是基础研究工作,针对的正是卡脖子问题。将来科技的联动,借助大湾区的科技实力能让内需的市场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

南风窗:《方案》中提到,在海南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保障货物、资金、人员、信息、技术等商品和要素流动自由化便利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支撑。但从目前海南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第二产业比较薄弱,房地产和旅游是支柱,两地联动发展中,能为海南、粤港澳大湾区分别带来哪些产业发展机会?

郭万达:第一个,旅游业的互通发展,特别是邮轮港、游艇的联动发展,大湾区免签证144个小时,将来可以设计多款旅游产品,将海南的海岛风情和大湾区的湾区风光串联起来,同时,医疗旅游也是未来海南旅游发展的方向。

第二个,物流业的发展。海南的零关税政策,能吸引很多企业特别是跨境电商在海南建物流仓储。在海南自贸港,货源含进口料件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进入内地免关税,对内地企业也很有吸引力,也能促进当地物流和加工业的发展。同时,航油是航空运输重要的成本,此次,允许海南进出岛航班加注保税航油,一定程度上能带动航空物流的发展。

第三个,现代服务业,涵盖软件计算机、教育、医疗等等,比如说海洋经济,海洋经济范围很广,涵盖海洋科技、海洋生物、海洋工程制造等多方面,两地都在强调海洋经济,未来或许有合作发展的机会。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0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