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随想
作者 东方峻
发表于 2020年8月

今年疫情下的高考,越发牵动人心。六月十九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说,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创纪录的一千零七十一万人,全国设考场四十万个,监考和考务人员九十四点五万人。一个孩子,几家关心,可以想象,全国多少个家庭又在为此奔波忙碌、焦虑担心。而这样的奔波忙碌、焦虑担心已经持续近半个世纪。高考指挥棒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影响巨大。

作为最早受惠于高考制度的一代人,追溯源头,回忆一九七七年那场“冬季里的春闱”,依然心潮澎湃,难掩激动。说高考改变人生,高考改变中国,无疑是恰当的。高考恢复后,“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让我这个黄海之滨乡村中学的初二学生备受鼓舞,发奋努力,并于一九八0年如愿以偿,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我虽然比七七级、七八级的老大哥们晚两年入学,但内心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恩,对高考制度的感激,一样质朴真诚、浓郁持久。恢复高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也是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大事件。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历史性决策,让古老神州人才辈出,也为而后由农村联产承包制发端的改革开放惊天伟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主体,催生出一大批智慧涌流、创新有为的行业精英和时代栋梁。时移世易,当年的青涩少年、有志之士,如今大多已退休或接近退休,这代人对当年高考的深沉情感,或许是如今对高考习以为常的学子们难以体会的。

然而,恢复高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改变寒门子弟的命运。对于这一重塑中华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事件,我们往往是从个体情感的微观层面感怀思考。至于恢复高考这一决策的来龙去脉,及其宏观层面的意义,相关的研究资料始终寥寥无几,总体付诸阙如。庚子春天,《冬季里的春闱》一书出版,该书聚焦“恢复高考进程”探赜索隐,“弥纶群言,研精一理”,“情深不诡,事信不诞,体约不芜,文丽不淫”,对当年高考制度改革做了系统梳理、精准阐释和形象呈现,第一次做到宏观中观微观一起发力,不仅详细再现了“恢复高考”这一决策的具体进程,还深刻解读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然成为当代史视角下,研究解读恢复高考事件的“第一书”。此书深沉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内心对高考的真挚情感。

回想当年“春闱”之时,“十年文革”刚刚结束,社会上依然弥漫着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氛围。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主张科教兴国,坚持实事求是,采纳专家建言,破除僵化思维,否定左倾政审,选拔天下英才,果断拍板决策恢复高考十二字方针:“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本文刊登于《读书》2020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