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大时代与小悲欢
作者 刘勃
发表于 2020年8月

汉朝九卿的第二位是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司马迁做太史令之前,曾长期在郎中令手下担任一名郎官。据学者考证,他入仕做郎官的时间,最晚是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就在一年前,老郎中令冤屈而死,整个部门笼罩在悲伤、压抑又愤懑不平的气氛里。也许司马迁和这位老郎中令有过一点接触,因为他为老郎中令写过一篇著名的传记,倾注了浓郁的仰慕、亲近、痛惜,太像在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这位老郎中令名叫李广,人称“飞将军”。

成为郎官前,司马迁就听说过李将军的名声。毕竟,李广猿臂善射,才气无双,在大汉疆域内外,早就众口传颂,无人不知。

第一次见到领导的时候,司马迁多少怀着一点粉丝见偶像的激动。然而眼前的李广,却和想象中不同,不是威风八面的大将气概,相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谨慎温厚,像个乡下人,完全不善于言辞。

这并不吸引人的外在形象,反而强化了李广的人格魅力。他廉洁,得到皇帝的赏赐就分给属下,做高官40余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富;对下属则非常宽松,各种规章条例,能简化就尽量简化,绝不做那些形式主义的把戏。

各种军事技能的训练是郎官生活的日常。练到兴奋处,青年郎官看见李广在校场边微笑,忍不住没大没小地招呼:李将军,给我们露一手呗。李广就摘弓搭箭,给大家露一手,于是所有人一片惊叹。

资深的郎官会告诉司马迁,李广在边境与匈奴作战时也是这样。边地生活艰苦,后勤补给经常跟不上。如果不是每个士兵都喝到水了,李广不喝水;如果不是每个士兵都吃上饭了,李广不吃饭。他不推崇严苛的军纪,只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远斥候”——远远派出侦察兵,观察匈奴的动向。

在文帝、景帝的时代,汉朝对匈奴以防御战为主。这种策略当然是对的。匈奴骑兵飘忽不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动攻击,如果全军上下时刻保持警惕,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能维持多久?不如让大部队适度放松,只要侦察兵及时发现敌情,给主力留出反应时间就可以了。

郎官系统上上下下,很多人都对李广有特别的亲近之感。李广是陇西成纪人,汉文帝时“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很多郎官也来自类似阶层的家庭;李广立下军功后,获得的第一个官职是中郎,后来又转为武骑常侍,都是郎中令的属官。

许多郎官从李广身上看见了理想中的自己,又从他的命运里看见了自己的未来。大家都能感受到,李广过得不快乐,也都知道他的心结在于“封侯”。

大汉开国,刘邦和功臣們立下“白马之盟”——只有立下军功的人才可以封侯。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0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