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医院是如何变得高效起来的?
作者 倪妮
发表于 2020年8月
预约掛号和医疗实名制的推行,或许是患者对中国医疗信息化变革最直观的感受了。

5年前,如果你去北上广的三甲医院看病,至少需要早上6点就起床赶到医院排队挂号,如今,你可能还是要定个闹钟,但再也不必从床上费力爬起来了,因为所有挂号流程完全可以在手机上操作。

大约自2015年始,上海市各三甲医院陆续上线预约挂号的功能。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就是在这一年,开始有意“培养”患者学习如何预约挂号。

据华山医院信息化主任黄虹回忆,最初实行线上预约挂号制时,患者们大多并不知道医院已改变挂号方式,早早来到医院以后却发现无法挂号,对此颇有微词。华山医院因此改变了策略,依据现场和网上预约名额的比例分配,给予病人一定的适应时期,等他们习惯线上操作后,再逐步增加网上预约名额。“这个过渡阶段大概持续了一年。”黄虹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2017年,在挂号实行全预约制的基础上,华山医院又开始推行实名制。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微信公众号和App的广泛应用为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搭建了智能化的入口。自火车票开始实名制后,黄虹他们就在考虑是否可以将医疗实名制。其好处显而易见:对于患者来说,实名制可以解决病患数据的连贯性问题,对于医院来讲,则可以解决骗保和黄牛倒卖“专家号”等问题。

预约挂号和医疗实名制的推行,或许是消费者对中国医疗信息化变革最直观的感受。但这两个环节,以及其中遇到的波折,仅仅是中国医院信息化之路的一个缩影。

从财务到临床

据黄虹介绍,早在1990年代,华山医院就开始了第一次信息化改革。1996年,上海市推行医保。上海是中国最早推行医疗实时结算的地区,为了和医保对接,上海各家医院开始建设信息化,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财务结算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医疗信息化系统的第一阶段正是围绕以收费为核心的HIS的建设。HIS(HospitalInformation System),即医院信息系统,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医院内部的日常需求,比如挂号、核算、收费等。

彼时,各大医院的信息化系统通常还是依托于专业的公司来建设,不同的模块和系统可能是不同公司提供的,医院的信息部门主要起管理作用。其中,HIS最大也最基本的版块就是以财务和结算为核心的业务,这也是医院搭建信息化系统时最为急迫的需求。

医院在购买HIS厂商服务时,通常会在本地挑选,因为各地的医保政策各不相同,还涉及到政策适应性的问题。“上海的医保每年都会有一些政策出来,然后收费就需要不断去适应政策修改。”黄虹说,“上海的医保针对不同的就诊人群有不同的报销属性,所以医院在找HIS厂商的时候都会找本地的,因为它们对当地的医保比较了解。”

HIS的建设也是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阶段。而在HIS之后,第二个阶段,医院的需求会向院内临床信息系统CIS(Clinical InformationSystem)延伸,这其中包括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合理用药、电子病历等一系列应用。到这一阶段,医院的信息化完成了从“财务”到“临床”的转变。

由联想和平安公司投资的安想就是为各医院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每一个病人在进入医院以后,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比如检查和检验的数据,如何把数据利用起来,释放数据的价值,便是这些供应商在做的事情。

安想代理CEO尹川向《第一财经》杂志介绍,除去HIS、CIS这些医院的“骨干”系统,一些医院也在推动新的服务,比如危机值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在系统内提前设定一定的阈值,当患者的某一生命体征指标超过了阈值,系统便会自动通过App等渠道提醒医生尽快对病人实施干 预。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0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