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医疗数字化何去何从
作者 刘心力
发表于 2020年8月

疫情逼迫着每个行业都把自己的一部分工作搬到线上,其中当然也包括疫情期间最受人关注的行业—医疗。居家隔离使得大量医疗线上服务迅速普及。利用5G技术的远程控制超声机器人开始为新冠肺炎患者做超声检查;微医的“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提供免费咨询和问诊服务;部分城市开通了医保线上服务,政府鼓励通过线上方式完成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及药品配送。

根据腾讯大数据的分析,2020年2月,对医疗数字化话题的关注度提升了11倍。而这个数字在3月后又迅速下降,不过仍有原来的3倍。

随着内地疫情逐渐平缓,就像其他行业一样,医疗行业也需要弄清,哪些数字化医疗的需求只是一时应急,而哪些消费者的行为被疫情长期改变。后者之中就蕴藏着商业机会。

波士顿咨询(以下简称“BCG”)与腾讯合作,通过对1492人的调研和腾讯的大数据分析,撰写了《2020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试图搞清消费者在各类数字化医疗场景中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这份报告把消费者的“数字化医疗旅程”分为4个阶段:了解信息、远程问诊、线上购药、疾病管理。这4个场景逐渐深入,付费和商业化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多,但除了第一个场景,其他场景的渗透率均不足40%。而人们在线上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购药的渗透率达到31%,超过远程问诊。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吴淳认为,这其中,疫情期间医保的参与起到了不小作用:“以前,线上购药平台基本是百分之百自费的。所以一般消费的是轻症的非处方药,或是家用医疗器械。疫情期间的一大政策突破,是部分城市的医保可以接入线上平台。如果这个政策延续下去,线上购药的受众变大了,留存率也可以增加。”

另一边,在线上问诊这个场景中,医保尚未接入,同时医生资源仍然限制了消费者的体验。虽然疫情期间线上问诊平台一度受到青睐,比如疫情期间,微医平台上有122万人次问诊,但当人们的生活回归到日常节奏时,线上问诊仍未成为主流的消费行为。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0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