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App集中“补漏”:94%备案整改
作者 张颖馨
发表于 2020年8月
移动金融App市场治理与规范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尚需监管、应用商店运营者、App运营机构、普通用户等多方合力推进。图/IC

使用某个App(即“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被强制要求获取相机、定位等权限;不知从何时起,被与贷款、保险等相关的骚扰电话或短信疯狂“轰炸”……你是否也有着同样的经历?

上述种种,均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个人信息保护”。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仅是在App上一个简单的操作,个人信息就会被轻易“捕捉”。而当这个行为发生在金融领域,那用户将面临的就不仅仅是个人隐私泄露的威胁,更可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近年来,App侵害用户权益现象频发,而金融类App更是成为重灾区。

7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2020年第三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称,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查,督促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截至目前,尚有58款App未完成整改。《财经》记者注意到,其中涉及不少金融类App。

更早前的7月16日晚,央视“3·15”晚会曝光手机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在其提到的50余款违規收集信息的App中,金融类的就超过40个。

由于金融类App直接涉及用户的资金安全等问题,因此如何防范风险,有效为其“打补丁”,成为多方关注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自上而下的金融类App整治行动已然开启。

《财经》记者从多家金融机构人士处了解到,今年4月,央行启动全面摸排金融科技应用风险工作,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成为摸排重点之一。根据《关于开展金融科技应用风险专项摸排工作的通知》(下称“45号文”),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须在10月30日前形成书面报告报送总行。

与摸排工作同步进行的是,于2019年12月3日启动的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备案试点。《财经》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已有4000余家金融机构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称“协会”)App备案系统中注册,填写了1342款拟申请备案的App信息。另据协会官网披露,截至7月15日,已有127款App产品通过备案。

但显然,移动金融App市场治理与规范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尚需监管、应用商店运营者、App运营机构、普通用户等多方合力推进。

“技术发展瞬息万变,若安全保障没有跟上,就会引入新的风险。因此,要坚持技术和安全建设‘两条腿’走路,失去安全的技术突破不仅没有实际价值,还会给社会、公众带来不利的影响。”某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坦言。

备案强监管启幕

央视在上述“3·15”晚会报道中指出,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托第三方对市场上的App进行检测,包括国美易卡、美期分期、口袋钱包、九秒贷、趣花呗等金融App在内的50多款App,存在违规第三方SDK(即:软件开发工具包)。

“一些SDK插件会未经用户同意,收集用户的联系人、短信、位置、设备信息等。因为SDK能够收集用户的短信,以及应用安装信息,一旦用户有网络交易的验证码被获取,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检测人员介绍说。

另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发布的《2019金融行业移动App安全观测报告》,约70.22%的移动金融App存在高危漏洞,约6.16%的App被检测出恶意程序,仅有17.08%的移动金融App进行了安全加固。

与此同时,零壹智库此前针对200款金融App测评的结果显示,200款金融App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合规情况,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用户不同意隐私政策,则强制退出,无法使用;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业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向用户提供定向推送的选项等。

移动金融App市场发展亟待规范。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监管部门正通过一系列措施,力图在对移动金融App治理中,走向“事前的事前”,进而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0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