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普惠金融新样本
作者 瑞沛霖 朱韵 张乐弛
发表于 2020年8月
无论是数字还是实体模式,金融服务都需要适应弱势群体的需求。供图/世界银行集团

近年来迅速普及的数字信息技术,为金融供给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机遇。国际组织在全球新兴市场的实践中,也看到数字普惠金融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成长格局和发展态势。

科技,正助推着全球普惠金融进程。

2013年,世界银行集团发起“全球金融普及倡议2020”(Universal Financial Access by 2020),倡导到2020年底所有成年人都拥有银行账户或者享有移动金融服务。自此世行集团便致力于与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广金融普惠。根据“全球普惠金融指数”(Global Findex)测算,2014年全球近20亿成年人(约占38%)仍然没有银行账户。

近几年来,一方面雨后春笋般的智能手机普及、星火燎原的金融科技应用,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另一方面,科技巨头陆续进入金融领域,并充分利用其深厚的客户数据,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移动支付技术已经帮助全球10亿人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小微金融具有“短、小、频、急、散”的特点,流程琐碎、效率低,这都构成了传统普惠金融发展的障碍。然而,通过电子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领先科技,信息和服务渠道变得简单易得,信贷审批和风控逐步达到规模化、自动化和精准化。被科技赋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有能力在商业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服务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单就支付这个细分领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年度GDP增长贡献超过2%。显然,这是一个蕴藏巨大潜能的发展空间。联合国秘书长普惠金融特别代表、荷兰王后马克茜玛就曾公开表示:数字化金融服务对于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必不可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剧了利用数字金融服务的紧迫性。但科技应用很难一蹴而就。

当前,世界上仍有很多欠发达国家的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当地百姓和商业企业的日常金融需求。这些力图创新的普惠金融实践者,往往面临着人才缺乏、设备落后、技术单一的挑战。在设计、研发、渠道推广和运营等产品创新的各个環节,他们都亟待提升。

第一个跨国API平台

Global Findex调查发现,在东南亚地区很多国家信用卡的普及率低于2%,部分国家60%的人口没有银行账户,金融服务基础相对滞后。面对问题,当地银行很难迅速提供替代方案,根据问卷调研,它们往往需要6个-8个月去设计数字产品原型,然而新品的成功率却不足40%。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0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