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数字化转型腾挪银行让利空间
作者 李健 王丽娟 黄奕桦
发表于 2020年8月

近期国务院提出要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作为金融系统主力的商业银行,如何在净息差收窄背景下有效落实合理让利成为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有效落实合理让利,仅靠外部监管政策的助力还不够,还需要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为合理让利赢得空间。

数字化双重作用:合理让利和探寻增长

近日,在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相关人士表示,1.5万亿元合理让利主要通过引导利率下行、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和延期还本付息、减免收费等三种途径完成。

前期,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开展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调研显示,681家中小微企业表示当前最急需的金融扶持政策是提供优惠利率和增加授信支持。疫情发生以来,商业银行已通过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减少收费等多种举措让利实体经济,正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的表现。

后续,商业银行应提高站位,继续发挥好头雁示范引导作用,这既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而数字化转型则为商业银行合理让利提供了有力抓手。

商业银行在让利实体经济时,需要重点关注如何确保合理让利的可持续性。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一方面可以降低運营成本和信用成本,进而为其合理让利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探寻第二增长曲线,为其合理让利提供持续动力。这也是近几年商业银行不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纷纷向数字化银行转型的动力所在。

陀螺评价体系:智能化指标不断提升

从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评价体系的体系智能化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银行业在战略上高度聚焦数字化转型,不断推动业务向智能化、敏捷化迭代演进,在服务实体经济及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

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体系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旨在测评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的一套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括公司治理能力(G)、收益可持续能力(Y)、风险管控能力(R)、运营管理能力(O)、服务能力(S)、竞争能力(C)、体系智能化能力(O)、员工知会能力(P)和股本补充能力(E)等九大维度。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指标中来观察我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及成效。

首先,行业离柜率稳步提升,且个体间差异在逐步缩小。

2014年到2017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平均离柜率从82.36%上升到95.59%,年复合增长率达5.08%;2014年到2018年,城商行和实力相对较强的农商行平均离柜率分别从56.27%和55.25%增长至75.36%和84.66%,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7%和11.25%。此外,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行业平均离柜率为89.77%,较2018年的88.67%有所提升;离柜交易达3236.43亿笔,同比增长16.34%。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0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