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重构金融风险治理范式
作者 王和
发表于 2020年8月

从微观的角度看,中介和市场是现代金融的关键词。无论是中介还是市场,风险都像一种“幽灵”般的存在。因此,金融可以理解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与资金流动和交易相关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的中介活动,风险对价成为金融经营的重要逻辑。

由此可见,风险与金融的密切相关是不言而喻的,风险治理是金融业和金融机构安身立命的根本,风险治理效率是影响金融业效率和成本的重要因素。

风险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动态的概念,就风险与风险管理的理论而言,各种学说各执己见,始终面临着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个相对共识就是:风险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无知者无畏”从一个侧面也支持了这一理论。

因此,最大限度地获取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了解并理解风险,是风险管理包括认识、评估和处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角度看,风险管理的基础是认知,金融,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

可见,风险和风险管理是金融行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风险管理能力成为金融行业发展与迭代的重要动力和标志。

就本质而言,在现代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底层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与进步。究其原因,是认知信息和模式的有限和局限性,即认知信息大多属于低维、静态和历史信息,认知模式更多地依靠有限的个体和历史经验。

4月9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数据是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日前颁布的《数据安全法》(草案)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鼓励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这对于全面深度释放数字红利意义重大。

如何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对于金融业转型和重构金融风险治理,无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空间。

金融风险管理未改变“有限性”

近年来,随着统计、计量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金融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工具、模型和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限性”的基础问题。

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风险的反馈,仍处于主要依靠主观的初级阶段,在琳琅满目的模型和曲线支持下,金融行业的各种爆雷事件,乃至金融危机仍频频出现,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各种治理模式和手段总是陷于防不胜防的尴尬。

现代科技进步带来了一个重要概念是大数据,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概念,但其实不然。正如《奇点临近》的作者、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所言,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将改变人类认知本身”,或者说是改变了人类对认知的认知。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0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