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的三角方法论和四个机会
作者 刘扬
发表于 2020年8月

五年多之前,在2014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互联网保险创业成为风潮,在政策、技术、资本三重红利的推动下,大批互联网保险或保险科技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互联网保险迎来蓬勃发展的阶段。

截至目前,互联网保险已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在三次浪潮中分别形成了比价模式、网络互助模式和新媒体模式。五年间,互联网保险经历了第一波泡沫化繁荣、政策收紧和整治乱象后的迅速遇冷,再到谋求升级的曲折发展之路。

乘政策红利的东风,应运而生的一批保险科技创业公司,有的已如昙花一现,有的则在夹缝中苦苦挣扎,也有一些开始崭露头角。而科技巨头们也正在加速进入这一领域,除了与保险科技创业公司争夺赛道,还与传统保险公司之间从试探、合作、竞争再到深度融合。

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新冠疫情,前所未有地开启了全民“云生存”模式。这场疫情如同一台时光加速器,让很多互联网保险公司不得不加速反思并做出更加贴合实际的调整。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场疫情让人们看清了线上化的大趋势和科技的价值。

行至当下,中国的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外部形势、内在因素,已经比五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解决老问题,拥抱新机遇,成功跨越这个周期,将决定未来保险行业的格局,甚至会影响很多企业的生死存亡。

保险科技生态面临全面升级

2014年-2016年,“颠覆”成为互联网保险领域的热词,资本过剩和热捧形成了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第一波的泡沫化繁荣,除了个别传统公司,大多是传统保险公司对保险科技缺乏关注或处于观望状态。

从2016年开始,市场过热导致宏观政策发生一系列变化,保险科技创业迅速遇冷,创业公司数量大幅减少。不过,也有一些优秀公司崭露头角,在资本市场低迷时仍然持续获得融资。

与此同时,传统保险业与互联网保险开始互相合作、互相接纳,以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等为首的大型保险企业,开始推动新一轮大规模的科技建设,保险科技在业内形成高度共识。

这又引发了新一轮“技术过剩”,大数据、AI、区块链各种概念大行其道,逢会必谈保险科技,但是对于互联网、科技对保险业的真正价值,却少有人深究。突然间,行业从藐视科技,变为了“科技万能”。

近几年,保险业界已经基本形成了对科技驱动变革的“共识”,也越发感受到互联网时代给传统保险业带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保险业长期发展的红利,吸引了大批跨界巨头纷纷布局并涉足保险产业。

首先,从外部形势看,互联网保险面临的政策环境、资本市场、技术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

从政策变化看:从2017年开始,关于互联网保险的政策红利就开始出现收紧趋势,当下的合规要求和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互联网保险野蛮发展的阶段已经终结。

从政策端释放的红利来看,比较明确的有四个方向:医疗健康保险和服务、中介改革、科技驱动、保险产业化(包括新型农险、公共安全相关的责任险等)。未来,保险将在服务民生和社会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真正的社会稳定器。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和流量红利已经接近饱和,互联网下半场是互联网企业、技术与保险产业的深度融合阶段。以阿里、腾讯、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流量巨头,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加速保险业布局。

过去五年保险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业务流程的线上化,一批保险科技公司和产品日趋成熟,几乎覆盖全险种、全流程,数字化新中介、车险风控和网络互助的发展尤其取得了富有突破性的进展。

在外部投资环境上,资本从关注泛“互联网+保险”,转为聚焦于更具未来发展潜力的领域布局,比如大健康产业。随着资本圈与保险科技圈的深入交互,投资机构对保险业发展的逻辑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投资也变得更加谨慎。

在追逐热点和头部企业光环的资本市场格局下,偏冷门的创业方向和新兴的早期项目受到资本的关注度降低,融资的难度增加,这也抑制了创业者数量的增长。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0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