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新冠疫情加速中国自动化大跃迁
作者 李开复
发表于 2020年8月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北京的实体商店大量关门歇业,这迫使一家零售商尝试互联网转型,开拓新市场,这家零售商后来发展为当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之一:京东。再把时间快进到我们所在的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京东大举推行新型自动化仓储,单日订单处理能力超过150万单,推动销售额飙升20%,在武汉用上了机器人和无人机配送,还计划于今年内在各地开设1000家自动化餐厅。

我们的世界正迎来疫情冲击下的重大革新: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由自动化驱动的升级再造,大规模引入机器人技术来降低商业运作中人与人的接触;在线业务、算法和自动化实现了降本提效及安全保障。虽然这样的转变在此次疫情之前就已发端,但疫情确实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同时我预测,自动化技术短期内可以用于保证社交安全距离,长期而言将对商业运行机制产生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影响。这一波后疫情时代的自动化浪潮在中国如火如荼,或许也将于世界各地的商业环境开花结果。

过去人们以为要完成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就得与他人面对面互动。经历疫情隔离后,他们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从医疗看护、餐饮、配送、制造、物流、运输和教育这类蓝领属性的职业,到金融、客服、销售、人力资源、法律和会计这些白领属性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由软件和机器人技术来完成。

从历史角度看,当经济下行周期恰逢新一波成熟技术的应用落地,往往会掀起自动化的热潮。企业受到成本压力后,会觉得有必要削减工作岗位和尝试新技术。一旦企业成功引进机器人来取代人类员工,老板们就不太可能走回头路,因为机器人不会生病、不会旷工、不会因为要执行危险任务而要求涨薪。事实上,机器人可以说是疾病大流行期间取代高危岗位的最佳解决方案。难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 (David Autor) 将新冠疫情称为“自动化推手”。

中国在发展自动化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但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十倍,是越南的两倍多。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0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