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移工:英雄还是弃子?
作者 卡莫
发表于 2020年8月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印尼的“移工输出链”已经相当成熟,每年都输出上万名移工到世界各地

2018年夏天,我到雅加达短居,住在一间名为“巷尾”的餐厅后方。那里实际上是一间归国移工的庇护所,由Lina和她老公一起经营。“巷尾”餐厅的收入,是为了支持两人生活以及庇护所的开销。Lina的老公有时也会出去跑Gojek(摩的)贴补家用。

Lina说,庇护所一年服务超过百位归国移工,有人被积欠薪资或“资遣费”、有人遇到职灾,也有人罹患重大疾病。Lina会四处奔走,为他们向印尼政府争取权益。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Lina会特别关注归国移工?后来,我在她的生命史里找到了线索—十多年前Lina高中毕业后,为了撑起家中生计,曾经到中国台湾当移工。

外汇英雄

因为许多复杂的历史、地缘与政治因素,东南亚地区在全球产业经济链中,至今大多仍处于“半边陲”地带。对这些国家而言,输出劳动力不只是舒缓了国内就业机会不足、低薪的压力,更得以藉由移工汇回海外的薪资赚取外汇,成为维系国内经济的快捷方式。

菲律宾的劳动力输出经验,可以说是东南亚国家中的滥觞与翘楚。1960年代,美国出现护士荒,而菲律宾得利于受美国殖民的经验,开始输出大量具有语言优势的护士到美国工作。菲律宾政府在此次经验中尝到了甜头,于是在1974年开始大力推行输出劳动力的政策,先是往波斯湾国家输送建筑工和船员,接着将家务工送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劳动力输出政策发展数十年后,海外移工对菲律宾经济来说,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3年,时任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造访美国时说:“我不只是一个对8000万人口负责的国家元首,我还是全球800万菲律宾海外移工企业的执行长,他们生活、工作在海外,并且每年为我们的国家创造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在菲律宾媒体的聚光灯下,当地社会逐渐将海外移工视为“英雄”。他们的海外收入不只贡献于家中,也同时贡献于国家经济。无独有偶,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印尼也尝试以输出劳动力解决失业与贫穷问题,并且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后,更加积极地推行此政策。

到了2019年,印尼的海外移工人数突破370万,而同年度,菲律宾官方统计的海外移工人数为230万。印尼的海外移工人数已远超菲律宾,而印尼移工赚进的外汇超过110亿美元,约占印尼GDP的1%。

2011年时,印尼总统苏西洛曾发表谈话:“我们在印尼,称呼移工是‘外汇英雄’。他们努力工作,将自己献给家人。”这个“英雄称号”有一段时间,还被装饰在苏卡诺-卡塔尔机场的大型广告牌上,用来迎接归国的印尼移工。

几十年来,印尼政府有计划地推动国人成为“外汇英雄”,而年轻时候的Lina,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以及贫穷的现实逼迫下,踏上了她的“英雄之路”。

英雄之路

其实,Lina的故事算不上太特别,毕竟大部分蓝领移工出国工作的轨迹都是类似的。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0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