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掉的“术语歧视”
作者 freelee
发表于 2020年8月

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在遭白人警察逮捕过程中猝死,令欧美出现新一轮“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简称“BLM”)運动。标榜坚守积极价值观的科技企业、科技组织也响应这股浪潮,着手清理隐藏在科技术语中的老问题。

但事情并非替换术语那么简单。首先是“积重难返”,程序语言需要“对话”,而有的经典程序语言已经很难进行术语替换;其次是“矫枉过正”,这种程序语言上的“政治正确”,可能绑架了大众正常使用语言的权利。

全面“整改”

计算机界与BLM运动有关的部分,最典型的是程序语言“Master”和“Slave”。前者在日常语言中指的是“主人”,后者指“奴隶”。在程序语言中,这两个概念主要用于区分“管理”和“被管理”的职能。

对“Master/Slave”的担忧并非新鲜事。2003年,美国洛杉矶郡甚至以“文化多样性和敏感性”为由,要求境内的企业在其产品中停止使用这一术语,只不过没有强制要求。

有的企业或组织早就发起相关改革。例如2014年诞生的Kubernetes容器集群系统,就使用“Replica”(复制品)、“Worker”(工作者)甚至“Minion”(仆从)来取代“Slave”。2018年,编程语言Python在Python 3.8版本中,将“Slave”改为“Worker”或者“Helper”(帮助者),将“Master Process”改为“Primary Process”(同样意为“主进程”,但更纯粹)。

现在,修改术语的浪潮更加热烈。微软、亚马逊、推特等公司,Github等社区,以及Linux、安卓等操作系统,都提出取消“Master/Slave”。

另一组争议词汇“Blacklist/Whitelist”(黑名单/白名单)也成为整改目标。在不少反种族歧视者眼中,这一组术语更加明目张胆地强化了“白贵黑贱”的印象。科技企业和科技组织也给出替代方案,推出了“Denylist/Allowlist”(拒绝名单/允许名单)、“Blocklist/Passlist”(封锁名单/通过名单)等术语。

推特甚至建议,可用“Person hours”代替“Man hours”,因为“Person”直接指的是“人”,没有性别含义;可将“Dummy value”(虚拟值)替换成“Sample value”(样本值)或“Placeholder value”(占位值),因为“Dummy”本身有“笨”的意思,可能有歧视智力不健全人士之嫌。

“Master/Slave”的使用太广泛,修改起来可能工作量大,甚至伤筋动骨

语言表达形式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孩子对数字认识方法的差异。

船大难掉头

某种程度上,近期科技界大规模修改争议术语,属于“闻风而动”。不过,责怪科技界“投机”,似乎也过于苛刻。问题在于“Master/Slave”的使用太广泛,修改起来可能工作量大,甚至伤筋动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各种不同项目不断累积叠加的结果。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0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