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极一时的智能穿戴市场,为何蔫了?
作者 锦鲤财经
发表于 2020年8月

在“逆市”中艰难求生

智能穿戴设备满足了人们对于科技的想象。正如移动时代在信号传输技术更新迭代的科技力加持下屡次突破人们对于未来的设想,智能穿戴设备在出现的早期同样拓展了人们多于未来想象的界限。

早在1955年,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Edward O. Thorp在他的辅导书“Beat the Dealer”第2版中想到了一个有关可穿戴电脑的点子。由此之后的40年,智能穿戴设备作为人类想象力的华美乐章一直在寻找最悦耳的音符组合。

1975年末,世界上首款手腕计算器Pulsar末正式发布,1981年,还是高中生的全球“可穿戴设备之父”Steve Mann把一部6502计算机连接到了一个带钢架的背包上,以此来控制摄影装备。1999年,Steve Mann更是成功开发出令智能眼镜小型化,并与电脑和网络相连的技术EyeTab,比Google Glass要早十三年。

波澜壮阔的智能穿戴设备探索之路在21世纪开始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商用时代,当科技潮流的飓风从西方吹向东方之后,华为、小米、步步高等众多国内厂商都将智能化穿戴视作未来的引航标。也由此迎来了2010年到2020年中国智能化穿戴科技的启蒙与早期快速沉淀的黄金十年。

时至今日,智能化穿戴设备依旧处在发展的阶段。与世界范围内近65年的发展积淀不同,中国市场智能化穿戴设备起步较晚,技术沉淀相对不够成熟,因而更容易被资本追逐造成少数公司垄断的局面。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出货量与市场份额统计数据中,除苹果外,华为与小米在2020年第一季度已占据47.8%的总份额,同比增长22%。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已经逐渐进入少数厂商垄断的局面。

与此同时,由于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技术沉淀尚浅,设备的其他创造性缺少硬件环境的支撑。因而在智能穿戴市场,垄断不仅体现各个厂商在出货量的差距上,还体现在不同的智能穿戴设备的产品类别上。如耳机、手环、手表的技术化成熟度更高,在疫情防控期间,耳机、手环与手表出货量逆势上扬,而包括智能运动鞋和智能眼镜在内的诸多外接智能穿戴设备逐渐进入销售的平台期。

本文刊登于《计算机应用文摘》2020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