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新人王 Redmi 10X系列存世之道
发表于 2020年8月

那些紛纷扰扰的东西,我们还是希望仅仅存在于商业行为本身,而对于产品特质的讨论,纯粹一点更好。所以,对于Redmi这一全新产品“X”系列的首作,大众的评判标准应该注目在全新的处理器平台以及均衡有效的5G体验方面。换句话说,Rdemi 10X系列机型的意义有三个:进一步拉低5G机型门槛;进一步拉近小米体系与联发科的合作亲密度;进一步完善小米体系的产品构架。实际上,即便是发布之前那些存在于社交媒体的“论战”,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给上述三个意义提前留好“顺理成章”的重墨。毕竟,“5G时代”这个词的存在基础是“人人都能够拥有用得舒适的5G手机”,不然生态链就是一句空话。不管Redmi在营销节奏和方式上如何“标新立异”,但本质上它与几位友商的确为5G机型的普及化作出重要贡献。所以这次卢伟冰也明确说了,“不怼友商,聊点重要的”。为商者,不易。话题收回来。本来,Redmi的品牌标签之一,就是“不计成本堆配置,只为杀翻神对手”,这次Redmi 10X系列首发搭载了联发科天玑820处理器平台,的确不属于目前定义的顶级芯片,但它又精确地瞄准了直接对手(至少在测试成绩上有着碾压性优势),并用现成的设计方案完成了一次稳妥的击杀。业内甚至有观点认为,Redmi自K30Pro之后,沉寂两个月就是为了“收拳”再击,真正想要再激波澜的就是这款10X。

工程师点评

还是那句话,2020年的手机市场无论是低利化还是同质化依旧还是处在非常严重的地步,5G成了一个能够让众品牌选择“肆意妄为”还是“低眉顺眼”的决绝理由,也是继续“不服就干”的笃定理由。我们可以把Redmi 10X系列(主要指Pro版本)理解成是“换芯版的小米10青春版”,但我们又不能如此简单地将前者如此定义。后者的产品思路是为了应对2020年(至少是上半年)的5G中端机型搏杀,是为了与各家竞品的骁龙7系5G机型进行对等作战,以营造好小米的品牌格调;而Redmi 10X系列的价值则在于快速有效地让品牌下沉市场,赢取更多的“初代5G用户”,搞清楚这一点,就能明白我们的主题为什么称其“聪明的新人王”了。天玑820平台韵性能表现在取舍之间已经有了被认可的答案,至于LPDDR4X的RAM与UFS2.1的ROM,

这些东西并不会成为Redmi 10X系列的短板,一来测试成绩摆在那里,对于直接对手的优势很明显,二来目标用户群所在意的实际应用体验并没有打多少折扣(但价格的“折扣”可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对Redmi 10X系列的评价就一句:符合预期,战力充沛,并非鸡肋。我们还是推荐购买Redmi 10X Pro,单单是长焦镜头和NFC两项配置,就已经能找准消费热点了。

至于同时发布的Redml 10X 4G版,我们此篇就没有进行讨论了,999元的起步价以及首发联发科HelioG85的卖点,有需要的用户可以去试试。

新机,借势更要顺势

K系列是Redmi的杀手锏,也是其顶级定位的存在。但有将无兵,不成列甲。这次X系列的出现,有新人应该有的朝气,也有补齐战阵的现实意义。为了区别于已有的Redmi数字系列、Redmi Note系列和Redmi K系列,这次全新的Redmi X系列除了自“10”开始已然与众不同之外(别问我1~9去哪儿了),更明确了“年轻的轻旗舰”定位。当然,所谓“轻旗舰”,那真不是旗舰,但在体验上的折中感受还是尽量往高处拉升,诚意是有的。

客观讲,X系列主打“新锐科技,源于内芯”。新锐科技,就是要捕捉最新技术趋势,提供超前用户体验。此次Redmi 10X在5G网络上再突破,率先支持双5G待机,并带来一系列5G新技术优化,可以说是将目前最新最好的5G技术集于一身。源于内芯,就是要搭载高性能处理器,比肩旗舰超越同级。性能是一切体验的基础,每一代的X系列都将搭载同级最强处理器,这一次的选择就是天玑820(安兔兔跑出超过41万分的成绩,超出直接对手麒麟820和骁龙765G,不管别的方面如何,至少成绩是一处力证)。

其实,去年在Redmi Note 8 Pro上,已经证明过Redmi与SoC厂商深度定制模式的成功,Redmi 10X作为定制SoC的第二款代表性产品。

按照官方解释,是“X”的提法并非临时起意,更不是为了刺激友商。eXceed,比肩旗舰,超越同级的旗舰性能;neXt,轻松体验下一代技术,感受科技的乐趣;eXciting,不断超越自我的新技术,才有令人激动的未来;relaX,是源于内芯的强悍实力,带来轻松的使用体验。

有人觉得这是文字游戏,的确。这种文字游戏,我们媒体人更擅长,所以并不会太认真这种倾向于宣传层面的话术,但在这里我们也要客观聊几句——X这个字母本身充满太多可供解读的含义,大家都喜欢这个字母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恰恰就变成一种标识上的趋同了。

本文刊登于《新潮电子》2020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