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片海蓝蓝
作者 王思钰
发表于 2020年11月

从东岗居民区的九楼窗户往下望,像一个旁观者那样——这里的人操着相似的口音,走在我熟悉的街头;我看见从饭店里飘出来的水蒸气飞上天,它们以后会变成这片天空中的一朵云。我对兰州这座西北城市的亲切感逐渐饱和,与其说是厌倦,不如说是到了该离开的时候。

2017年的某天下午,咬着冰镇柠檬茶的吸管,高中同学莹子举着耳机对我说:

“你快听听这个!”

这是一首名叫Anchor的歌。

我们实在太喜欢这首歌了,甚至为此暗暗约定有一天要一起去看海。在歌曲的循环播放中,我们从满是雾气的海边醒来,灰白的海面正躺在眼前。高考前夕,浸透我们耳蜗的这片海不是来自亚热带,而是来自温带以外。

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风卷起尘土,“风尘仆仆”的我们听着耳机里的海浪声,哭了。大连——这两个字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然后一溜烟不见了。

后来,她还是留在内陆,而我独自来到大海身边。那年我17岁,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大海,蓬莱岸边,枝繁叶茂,日光强烈。次日,我就要坐船过海。等到远离陆地后,视野被单一的色调填充,腥咸的水汽悄无声息地浸润了我的肺,还有我的鼻腔、耳蜗。感官似乎变得疲惫,视觉和听觉被引入一种恒定的频率,但又是宏大的——这就是海,它逼迫你沉默地与它对视。短暂的对视让我意识到对海洋的憧憬同样需要勇气,不仅是面对未知的暗流涌动,还有面对它由浅到深渐变的蓝。

学校离海很近,夜晚几乎可以枕着涛声入睡。我们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写论文、做实验,4年皆是如此。那时,我的课余生活仅仅局限于校园和与海接连着的那一条街,其实隔壁医学院风景不错,有山有海,但除了参加联谊活动,我基本不怎么过去。校内有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街上有饭店、咖啡馆。

本文刊登于《读者·校园版》2020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