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在战场训话,士兵们真能听清楚吗
作者 张嵚
发表于 2020年11月

在各种天马行空的古装剧里,“将军在战場训话”是个常见的桥段,往往是千军万马的阵前,充满主角光环的将军慷慨陈词,刹那间就让全军士气高涨,然后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大捷。类似的情节并不少见,观众们看到后也会因此激动不已。但放在真实历史中,却是非常不现实的。

因为这涉及一个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在没有扩音技术的古代,到了要训话的关键时刻,哪怕将军天生拥有武侠小说里“千里传音”的硬功夫,想让千军万马都听清楚却非易事。更何况,这功夫还真没有。

而在扩音的问题上,古人其实也一直在动脑筋:比如中国古代乐器上的“木声”,就是利用共鸣原理扩音的“共鸣箱”。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北京天坛,也是巧妙利用了共振原理,有着强大的扩音效果。

类似的技术,放在特定环境下有用,但放在大多数的战场环境下,别说关键时刻提升士气,就算是传达军令,也是基本用不上。换句话说,在科技有限的古代战场上,谁能完美解决“传声”问题,谁就能率先触摸到胜利。

而在“鼓舞士气”这件事上,历代名将也有个基本共识——说得再漂亮,不如以身作则。南宋名将岳飞,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身为主帅亲自上阵冲锋。部下苦劝他,“相公国重臣,奈何轻敌”,岳飞二话不说,亲率精兵“突敌阵前,左右驰射”,拼赢了这场大战。

放在战事最艰苦甚至最绝望的时刻,将军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明末将领卢象昇带兵时,曾突陷断水断粮的境地。从理论上说,全军士兵几天没吃没喝,再训话也要崩。可卢象昇却带头三天“水浆不入口”,反而把将士们激励得上下齐心,一口气把对手杀得大败。

“基本信息”传达不畅,有时就会误了大事。比如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三川口之战”,本来宋军占着优势,一路压着西夏军打。

本文刊登于《读者·校园版》2020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