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生物“吃干榨净”的世界第一
作者 辛国奇
发表于 2021年3月

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流传着一个故事:县城里的龙头企业:晨光生物科技集团,一位门卫大爷在董事长卢庆国的“鼓动”下,入了公司仅仅38万元总股本的一小部分。后来,晨光生物成功上市,门卫大爷的身家翻了好几百倍——成了当地“史上最牛”门卫。

这的确是真事。尤其当你看到晨光生物门口影壁墙上赫然醒目的“人与企业共发展”几个大字时,更加会相信这是真的。

1990年代末,晨光生物的前身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型五金厂,对于生物提取堪称“四无”: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无市场。而如今的晨光生物早已不再偏安一隅,发展成为了世界天然色素行业领军企业、国际重要的植物提取物供应商,成就了辣椒红、辣椒精、叶黄素三个产品的世界第一,让我国自主生产的辣椒红色素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由不足2%增加到80%以上——于是2020年大疫之下,依然能够理直气壮地在由《中外管理》发起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中金榜得名。按照卢庆国的设想,未来他们还要打造出更多的世界第一,并且卡位“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这一独特领域,进军大健康产业 ……

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并无区位优势的晨光生物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让这家公司处处在变化、时时在进步;又是什么让他們拥有澎湃的加速度,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这家公司的成长飞轮,凭借什么力量,转动得如此之快?

起步:会算账的“门外汉”

1991年,卢庆国出任曲周县五金厂厂长。日子过得很紧,把产品卖出去,再去买材料,资金已所剩无几,往往发不出工资。就这么战战兢兢地过了好几年,1997年时,同是县办集体企业的一家色素厂濒临破产,上级主管领导希望卢庆国能够接下这个“烂摊子”。

卢庆国一打听,色素厂的经营一塌糊涂,还不如五金厂的日子好过。另外,自己完全是色素行业的“门外汉”,对于这一行完全不懂。接收,还是回绝,成为摆在卢庆国面前的难题。

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先去探探路再做决断,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身为外行的卢庆国,就开始从零学起,了解色素行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还专程去青岛跑了一趟,了解到辣椒色素其实还是很有市场需求的,不愁订单,利润也还可观。

彼时,全国天然色素企业基本上都是小作坊,工艺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辣椒红色素每年的总产量不超过百吨。国内市场其实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因为产品品质问题,国内企业使用辣椒红色素需要进口,这一市场被印度和西班牙几个巨头垄断。

潜力可谓巨大,卢庆国决定放手一搏。他召集了五金厂的人马,紧锣密鼓地恢复生产。这位学机械制造的中专生当时只是想试一试,但他绝没有想到,自己往后的职业生涯,就此将与色素行业结下不解情缘;他更不会想到,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

万事开头难。因为没有经验,现在看似“小儿科”的问题,当时感觉都像是天大的难题,卢庆国只能带着大家去一步步摸索。

有一个故事,卢庆国记忆犹新——他经常讲给入职公司的新员工,以至于晨光生物行政管理部主管陈晓伟,也能说得绘声绘色:在提取辣椒红色素的过程中,有一步是使用溶剂并搅拌使色素和辣素分层。刚开始他们试了很多种办法,更换溶剂不行,反复搅拌也不行,连续好几天,大家都没信心了!干到入夜,在依然毫无进展下,大家带着些许泄气的心情,伴着明亮的月光,在楼外抽烟歇了一会儿。结果等回来一看,嘿!分层了!熬了好几宿都没成功,原来不是工艺有问题,只是需要一些耐心。

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一群“技术小白”,竟然当初就是这样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捣鼓和摸索着,让色素厂恢复了正常生产。——这听着很有些像稻盛和夫的创业故事。只不过,卢庆国比稻盛的专业起点要低得多。

传奇往往就是这样的,看起来不可能的事,轮不到你的事儿,但你最后却能把它做成。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老话,往往应验在这些“必然中的偶然”和“无厘头的运气”里。

“人与企业共发展”,晨光生物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把这个核心理念带过去

回想起这段经历,卢庆国常用“四无”来概括: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无市场。

在一片“荒芜”之下,没有捷径,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开垦、去耕耘。“天然色素行业是新兴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虽然刚开始我是个门外汉,但我相信,只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这个手段,就能占领行业制高点。”在这个底层思维下,短短几个月,卢庆国硬是让自己从外行变成了内行,色素厂也终于生产出了符合标准的产品。

产品生产出来后,怎么卖又成了问题。为了打开市场,卢庆国只好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起初他甚至将产品低价卖给了同行。

“我们总比别人卖的低,这样同行也挺高兴,刚生产出来的色素马上就转给他们。”卢庆国自己开着松花江面包车,一桶桶地往同行那里送。因为刚生产出来,这些色素产品甚至还带着温度。

起初,色素厂也只有20多人,为了节约成本,只能一岗多职,比如会计兼着出纳,采购兼着司机。如此这般,即便卖得比别人便宜,也总还有利润可赚。同时,卢庆国定下了“快进快出”的策略,快速滚雪球,让同一笔资金在一年里转了好几圈——这无疑也提升了色素厂的营收。

就这样,靠着最原始的做法,色素厂逐渐打开了市场,树立了口碑。

色素厂恢复生产时,恰恰赶上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恰逢国企改革。在彼时人才大流动的“机遇”下,色素厂“因祸得福”地从国有企业挖来了几位优秀员工,又幸运地招聘到了几名中专生——这几位后期做到晨光生物副总的关键人才,对于晨光生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年摸索后,2000年,原曲周县五金厂正式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曲周县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晨光生物前身)注册成立。当时,为了筹集公司股本金,卢庆国费尽了脑筋,一方面找朋友出资,一方面又得说服员工将欠发的工资折合入股。

卢庆国坚信凡墙皆是门。其出身“五金加工”的跨界思维,始终能为“发展”带来奇思妙想

尽管有了起色,但企业何去何从还是未知数,一开始愿意主动入股的人,并不多。最终,面对已筹来的38万元,卢庆国倍感责任重大:“我告诉大家,投资这个项目是有风险的,但项目是好的,关键看我们怎么干。他们信任我,才敢出钱,才不怕苦累跟着我干,我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提取辣椒红色素这一行业,有着非常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往往是秋天收购辣椒,加工提取色素,一直做到第二年的春天,但由于辣椒褪色很快,干半年歇半年成为行业内的常态。旺季时,所有同行都会撸起袖子突击生产,但进入“惨淡”的淡季,不少企业便干脆放假,彻底停产“睡大觉”,等到来年再恢复生产。

卢庆国发现这个情况后,做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晨光生物命运的决定。他提出,必须在淡季有所作为,在生产工艺上必须每年上一个台阶。

于是,現代版“龟兔赛跑”出现了。当同行休息时,卢庆国却带着大家做各种检修和提升工作。“之前感觉哪个生产环节有些问题,就在设备检修时,顺便去做提升,最终目的是千方百计地提升辣椒红色素的获取率。”卢庆国回忆说。

为此,晨光生物专门制定了《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鼓励员工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改建议和方案,以此确保每一条生产线在淡季之后,都有提升。

这种最初很朦胧的技术创新意识,让晨光生物大为获益。当时,国内完全没有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晨光生物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淡季,持续创新改进,最终让色素获得率大幅提升,生产消耗相应大幅下降,生产效率也因此成倍提升。“这样,我们的生产成本比别人低,原材料比别人也便宜,利润空间自然就大了。”卢庆国说得顺理成章。

事实上,当时的辣椒红色素产业,根本就没有人去计算提取率——收了多少辣椒,产了多少色素,消耗了多少原料,都是一笔糊涂账,甚至最后是亏了还是盈利了都搞不清楚。而“会算账”的卢庆国,将之量化,并不断提升。

晨光生物新疆种植基地——夹缝中的光芒更灿烂

企业家算账,可谓是基本功,没有这个基本功就无法做正确的决策。“算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确实非常重要,没有这些数据,可能连问题都发现不了,就更谈不上解决了。”卢庆国记得,有一年,他突然想到:提取辣椒红色素的溶剂,每次都同废渣一块倒掉,难道没有重复利用的可能吗?

于是,研发人员就反复试验,从废渣里把溶剂提取出来,最终做到了溶剂的有效回收利用。如此,晨光生物生产时的溶剂消耗,也就“腰斩”般地下降了。

每过一年,总有进步。晨光生物的“年度改造”模式,卢庆国将之总结为“苦干加巧干”,这一方法长期被坚持了下来,并延续至今。“别的同行每年就是在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但晨光却是每年都在不断改进,相当于每年创造一个升级版。”

有一年,经过不断摸索,晨光生物又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创新,那就是在业界首创了“辣椒带柄”加工工艺。起初,所有企业提取辣椒红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人工摘去辣椒的“柄”,并采用罐组式间歇提取的方式,这样效率自然很低下。

当时,“辣椒不去柄就不能加工辣椒红”是行业共识,这一制约辣椒加工行业发展的“屏障”,似乎每个人都默认了,没有人想过:到底能不能改变?

卢庆国觉得,凡墙皆是门,他带领团队向这一“不可能”挑战。经过反复研发、试验,终于攻克了“带柄提取”的世界性难题,打破了困扰业界多年的产量瓶颈。自此,晨光生物采用辣椒带柄加工粉造粒技术,使产能有了几何式增长。

机遇并不是仅仅偏爱有准备的人,而更是偏爱有想法而有准备的人。成本低、效率高、产能大、运转速度快,溶剂可回收、技术持续改进,这些都造就了晨光生物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护城河。没过几年,管理粗放、缺乏规划、不重视创新的竞争对手相继倒闭关门。

晨光生物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而卢庆国出身“五金加工”的跨界思维,却始终能带来奇思妙想。2003年时,他想自主研发一条全新的辣椒加工生产线,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干脆自己开动脑筋:烘干辣椒环节,可以使用给蔬菜脱水的设备;分离辣椒的籽和皮,农业选种机也许能派上用场;粉碎、造粒,可以借鉴饲料生产设备;磨粉,加工面粉的机器肯定可以。

当晨光生物还是一个县城小企业时,卢庆国就办好了出口许可证。图为卢庆国(左一)在印度考察市场

这还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卢庆国想到的这些“设备”,无一属于精细化工行业。但他带领团队,硬是把这些行业内从未出现过的“土家伙”,通过集成创新、技术改造,化腐为奇般变成了一条世界先进的生产线。

试验成功后,卢庆国提议立即上马。如果建成,这将是国内第一条、也将是全球首条连续化、规模化的密闭型辣椒加工、萃取生产线,晨光生物的产能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将提高上百倍,行业地位定会显著提升。

但卢庆国万万没想到,这件事,却遭到了很多股东的反对。

关键时刻的决断:一封信扭转乾坤

因为,这条先进的生产线,要投资上千万元,大部分股东觉得公司刚刚有起色,一下投资这么多钱,怕“伤了元气”。

有人说这样负担太重,有人说这样不值得,风险太大。卢庆国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别去做股东的工作。在他的据理力争下,结果从“不投入”变为了“少投入”——大部分股东不同意上“日投料”50吨的生产线,但同意上“日投料”25吨的。

2000年注册成立时,卢庆国便将公司搞成了规范的“股份制”。所以虽然起初企业规模不大,但公司的大事必须董事会投票通过,方可执行。

本文刊登于《中外管理》2020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