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后:后现代价值观的浮现与挑战
作者 房宁 丰俊功
发表于 2021年7月

[关键词]

小康社会

后现代价值观

社会治理

关键字(段)

“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题目的两个关键主题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小康社会”是关于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中国表述。实现小康则意味着中国后小康、后现代社会的来临。从世界经验看,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将会发生一场改变主流价值观的观念革命,价值观变革将对社会结构、社会治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小康作为工业化、现代化的中国式代名词,也确有其中国特色和必要性。

一、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认识

“小康”和“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它开始是领导改革开放的中共领导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思考,后来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1]“小康”概念由邓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正式提出,他将“小康”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小康”从此也成为检验衡量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2]

“小康社会”作为一个中国式概念,其基本价值取向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追求美好生活”,但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指标标志,又与综合国力相关联。因此“小康”更多的是一个国家性概念。从横向比较意义上来说,小康就是用于概括中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概念。

小康作为工业化、现代化的中国式代名词,也确有其中国特色和必要性。这就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或曰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特殊性。关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中国特殊性,中国学术界有一个非常好的概括,即所谓“时空压缩”现象。中国自1979年以来经过新一波工业化、现代化的努力,在短短40年内,完成了西方工业化国家历经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的进程,这一过程既有空间的交叉也有时间的压缩。

所谓“时空压缩”,简而言之,中国面临的问题,既有所谓的前现代问题,也有现代问题,甚至后现代问题也露出端倪。空间、时间的压缩,具体体现在中国社会面貌上。中国面临的前现代问题:如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决胜之年,这意味着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口,依然存在着传统农业的贫困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也有“现代”问题,如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迅速发展,当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业基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进入了“Made in China”时代。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许多新问题,即西方所谓的后现代问题,而且“后现代”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二、价值观的历史性转变

后现代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中物质财富大幅增加,以及生活品质和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和改善后,逐渐出现的一种社会价值观改变的历史性社会现象,是一种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中物质性价值观被非物质性价值观逐渐取代的社会进程。

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后,追求极限运动、体验生命极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极限运动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后,追求极限运动、体验生命极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包括马拉松运动在内的各类极限运动获得广泛发展。极限运动业已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极限运动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马拉松运动是极限运动的典型代表,因为马拉松是最易普及、门槛最低以及参与人数最多的极限运动。马拉松运动属于社会进程中的一种“后现代”现象,仅以中国为例,2014年大陆仅有50场包括半程马拉松在内的马拉松赛事,而当年仅有2200万人口的台湾地区举办了超过300场马拉松。2015年,大陆开放了马拉松赛事的审批权,当年大陆马拉松赛事数量翻了两番。开放4年后的2018年大陆举办了1581场马拉松,全国马拉松累计参赛达到583万人次,有285个地级市举办了马拉松赛事。[3]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本质含义是探试生命的极限,是一种极限性的生理体验。因此,在社会意义上,广泛开展的以马拉松为代表的极限运动,意味着追求个性化极限体验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追求。在即将实现小康社会这一时间节点前后,中国社会出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自2008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工业化时代政治发展比较研究。通过这项课题的多国调研,我们发现:西方社会甚至像菲律宾这样的亚洲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的“路跑族”。随着调研的展开和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工业化社会到来后,极限运动逐渐成为各国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进一步与传统社会相比较就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价值观革命。

价值是客观对主观的有用性,由此形成的社会认知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结晶,是人们在追求生活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观结果。以往社会历史中,发展生产、追求增长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标准。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是人类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尽管如此,无限追求物质财富依然是生产力落后状态对人类基本行为限制的表现。[4]在生产力落后、物质财富匮乏的状态下,传统社会——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都是以物质生产和生活为核心价值的社会。当然,它也有一些精神活动,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但它的核心问题都是围绕着物质生产生活展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物质生产、生活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核心价值,人类社会相应地也形成了前現代以及现代社会持续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被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国人概括为——福、禄、寿、禧、财“五字箴言”。中国古代社会的耕读人家、小康之家,大多会在中堂上挂“福禄寿禧”匾额,而“五字箴言”最后的“财”字才是核心。作为传统社会价值观的五字箴言“福、禄、寿、禧、财”,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之所在,也是传统社会围绕追逐物质财富展开一切活动的鲜明例证。

以往社会历史中,发展生产、追求增长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标准。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是人类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尽管如此,无限追求物质财富依然是生产力落后状态对人类基本行为限制的表现。

当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刊登于《文化纵横》2021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