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非洲须先认识非洲
作者 王晓毅 张倩 张劼颖 蒋培 阿妮尔
发表于 2021年7月

[关键词]

非洲乡村

农业援助

乡村组织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向非洲派出农业技术人员以来,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援助已有不短的历史。当下,中国在非洲建立农业推广中心和投资农业,然而,我们对于非洲乡村依然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我们有不少关于非洲乡村农业的数据和研究,但缺乏对非洲乡村的近距离观察,缺少感性和综合的认识。无论是为了促进非洲发展,还是进一步密切中非关系,中国在非洲的种种实践都必须直面非洲乡村的现状。为此,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两个村庄Mugaro和Fingilee进行了基础性的综合调研,希望通过系统观察和深入访谈获得非洲乡村的第一手资料,为认识非洲提供更加直观和综合的认识,拓宽非洲研究的视野。

本文的首要目标,并非获取精细的数据,而是客观、综合地理解非洲乡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在农业技术领域,埃塞俄比亚乡村并非是一片真空地带,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乡村公共服务和农业合作体系,但这些机制发挥的作用有限,农业技术也出现了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不匹配的情况。埃塞俄比亚农村的发展问题不仅局限于农业,在教育、非农产业等方面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两个村庄不同的发展路径,丰富了我们理解非洲农村发展的视野,也为中国的对非援助提供了知识支持。

一、非洲乡村的农业

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增产被视为非洲最重要和急迫的问题。埃塞俄比亚曾多次发生严重饥荒,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次饥荒导致了上百万人死亡。[1]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投入不足,都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同时,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也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埃塞俄比亚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制定相应政策,希望通过推动农业发展来引领经济发展。[2]

农业也是中国援助非洲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于外交目的,开始向非洲派出农业技术专家。[3]21世纪以来,中国在非洲建设农业示范中心,扩大在非洲的农业投资。[4]中国的农业援助一直关注农业技术的传递,特别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但农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土地、收入和非农化等多方面问题。如果不了解这些方面,单纯的技术传播就很难奏效。

农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土地、收入和非农化等多方面问题。如果不了解这些方面,单纯的技术传播就很难奏效。

(一)土地紧缺

农业问题首先是土地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埃塞俄比亚的农地实行了国有化,并平均分配给农民使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使用权的继承问题,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土地资源已经高度紧缺,且严重分配不均。尽管非正式的土地流转解决了部分无地少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但是土地短缺已日益成为加剧乡村贫困的重要原因。在Mugaro村,人均耕地面积为1公顷左右,但是农户之间的土地占有严重不均衡,有些农户的人均土地超过5公顷,而大量农户人均土地不足1公顷,且全村已经有80多个无地农民,他们只能通过向熟人、邻里租赁土地或为其代耕来获得收入。虽然Mugaro村整体上可以通过土地耕种实现粮食自给,但是单纯的农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剩余,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其他需求。

相比之下,Fingilee村的人口密度更大,农民使用的土地计量单位也相应地从公顷变成“quati”,也就是1/4公顷。该村大多数家庭的人均土地面积只有1~2quati,在如此短缺的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无法满足家庭自身的需要,而无地青年已达220人。随着人口不断增加,Fingilee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恰特草(Chat/Khat)。恰特草是在世界上广受争议的成瘾植物[5],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恰特草是多年生的灌木,在雨季可以连续收获,如果改善了灌溉条件,甚至在旱季也能有所收获,因此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要比种植粮食作物高很多。Fingilee村在二三十年前约有25%的农田用于种植恰特草,如今则增加到50%,于是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等不得不更多地与恰特草混种。从这个意义上说,除少量菜地外,几乎所有土地都被用于种植恰特草。除了与恰特草间作的农作物以外,很少看到成片的土地被用于种植其他作物。

(二)农业技术普及困难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往往被视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技术从来都不是抽象存在的,如果不理解乡村的生活状态,农业技术就无从推广。因为这不仅仅是农业技术的问题,还牵涉到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比如农户的土地面积、资金状况以及是否有外出就业的冲动。

仅从农业产量来看,我们所调查的两个村庄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比如在Mugaro村,那些模范农民在高原旱作农业中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他们通过土地改良和施用化肥,将每公顷的粮食产量提高到6000公斤,这是普通农户粮食产量的5~6倍。然而,大多数农户没有如此高的产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土地质量欠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大量施用化肥。同样,在Fingilee村,灌溉可以大幅度提高恰特草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能保障在旱季有所产出。旱季的恰特草由于稀缺,价格会比雨季时高出很多。尽管灌溉技术并不复杂,但由于灌溉打井需要较高投入,并非一般家庭可以承受,所以只有部分农户有能力打井。类似地,由于Fingilee村的机械化程度不高,犁地还要靠公牛(一般需要两头),许多农户买不起公牛,或只有一头公牛,因此需要和其他农户共享公牛并轮流使用。可见,推广农业技术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背景,否则会难以奏效。

埃塞俄比亚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建立了庞大的农业推广体系。Mugaro村有政府派驻的农业技术推广员,由村内的5个模范农民和100个先进农民向全村进行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条播技术。农民过去是漫撒种子,如今通过条播,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在Fingilee村,仅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员就有4个,此外还有负责畜牧兽医的人员,他们负责推广新的技术,包括粮食和恰特草种植的相关技术,如灌溉、品种改良等。这些农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农业技术推广队,由乡镇级别的队长和技术专家负责管理。

尽管政府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很大,但是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其中原因既有政府支持不足,也有农户接受的动力不足。

尽管政府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很大,但是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除了模范农户以外,村民并未广泛采用新技术。其中原因既有政府支持不足,也有农户接受的动力不足:尽管政府向乡村派出了大量工作人员,但资金支持很弱,大多数技术推广需要农民自己投资,这样一来,就只有那些模范农民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更新技术。事实上,那些投入成本较低的技术比较容易得到推广,而投入成本较高的技术就很难推广。比如条播技术只是改变了农民的耕作方式,并不需要增加额外支出,因此在Mugaro村已经得到普遍推广;在农田里开发排水沟有助于减少雨季涝灾,这在Mugaro也得到了应用,但是在高原地区发展灌溉和增加化肥施用量就需要增加农业投入,当农民收入较低时就很难普及这些技术。

本文刊登于《文化纵横》2021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