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砾废墟间追寻真凶
作者 袁猛
发表于 2021年10月

2017年5月1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隆重热烈,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正在举行。然而,本应出现在这场全国公安战线群英会上的孙玉友,却一早踏上了去山东省威海市的列车……

孙玉友,现任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涉爆案件侦查技术处处长,是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应急管理部火灾事故调查专家。今年,拥有27年党龄的孙玉友,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成为公安部机关唯一获此殊荣的干部。

作为痕迹物证方面的专家,孙玉友的身影经常穿梭于实验室与各种突发重特大案件现场。一个脚印、一根头发丝,一个打火机、一块碎玻璃,在孙玉友眼中,往往能成为破解各种疑难杂案的密钥。

36年坚守初心——化学毕业生成为刑侦专家

1981年,18岁的孙玉友考上了兰州大学化学系。在实验室里各种仪器和试剂的陪伴中,孙玉友度过了4年的求学生涯。“愿意当警察吗?”1985年,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来到物证鉴定中心后,与孙玉友打交道的还是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和试剂。“实验室里能破案?”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孙玉友有些失落。然而,随着一次次案发现场勘查,一次次案件交流探讨,让孙玉友逐渐打消了这种疑虑:“实验室里还真能破案!”

1986年,第一次跟随公安部刑侦专家去案发现场的场景,孙玉友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河北省赞皇县发生一起爆炸案,死伤多人。当时正值夏季,爆炸后的废墟瓦砾中,到处都是腐尸气味。“现场惨状对我的心理造成很大冲击。”孙玉友告诉记者,任务结束时,衣服上黏附着难闻的腐尸味儿,“回来后衣服全扔了,鼻孔里的味道一星期才散尽”。

然而,大热天里,在爆炸现场,亲眼看见公安部刑侦专家们工作时的顽强作风和忘我精神,反而坚定了孙玉友在刑侦工作中作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本文刊登于《旗帜》2021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