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伦比的海上传奇
作者 品川猿
发表于 2021年10月
古时的泉州人祈求海神护佑,时常祭拜妈祖。如今,人们常把写有心愿的木牌挂在寺庙中,延续着向海神“祈求顺风顺遂”的文化。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梯航万国、商船辐辏”的港口城市。海洋,带来了外界截然不同的文明,指引了泉州人发家致富的道路,也留下众多独特的习俗与文化。

为乡人接风洗尘、为往来商船祈求顺遂,是这座城市的传统风俗;在海上乘风破浪的漫长历程中,泉州人又通过海洋商路,向远洋捎去精巧的手工艺品,“刺桐缎”“德化瓷”闻名古今,享誉中外;靠海为食,来自大海的鲜美滋味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文化;大街小巷里,人们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专属泉州的戏曲艺术孕育而生……

走向世界的妈祖文化流传民间的戏曲南音

泉州是一座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城市。它接纳着来自中原与海外多元的文化,在衣食住行、礼仪风气、曲艺文娱等方面,孕育出独特的民风民俗。

泉州人長期在海上行舟,惯有“送行”和“洗尘”的传统习俗。自古以来,若是遇上本地人出洋谋生,乡民们前去送行,往往设美酒佳宴,祝其顺风行舟、安抵洋地,是为“送行”,如果宴间摆上一条全鱼,切记勿翻鱼身,因为翻鱼象征着覆舟;而恰逢亲人乘船返乡,须让其脱去草鞋,以求洗净旅途中的疲累与辛酸,是为“洗尘”。

可见,对海的敬畏早已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泉州人的生活和心灵。面对广袤无垠的大海,人类的力量显得格外渺小,于是,泉州人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祈求着海神护佑,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海神文化——祭拜妈祖。

古时,当地百姓信奉着海神通远王。出海捕鱼的渔夫、下海远航的官吏,甚至当地的商人都会向他祈祷。直至北宋时期,传说,一位生来从未啼哭,被称为“默娘”的女孩,小时聪慧,16岁时便熟习水性,能挽缆架船,巡游岛屿,且常常行舟救助遇险船舶,往来泉州的航海者无不受到她的照料,于是“默娘”渐渐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护航女神”——妈祖。

妈祖虽生于湄洲,但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却在泉州。由于宋朝政府极为重视海运,为供奉妈祖祈求海商昌盛,便在泉州兴建起天后宫。一时之间,前往天后宫祭拜妈祖的居民、水手、商客,络绎不绝。相传,几乎每支船舶起航前,必到天后宫,请一尊妈祖木雕、一面妈祖令旗,放置船头;或是求得香火包、神牌、压胜钱等放在船上奉祀;甚至有的船上专门设有妈祖神龛或小堂,乘客日夜祈祷,香火不断。而每到一港一岸,他们也会下船祭拜,于是地方官员又在其他港口建起了林林总总的妈祖庙、天后宫。到了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掀起信奉妈祖的文化高潮。

如今,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天后宫的身影,但泉州天后宫始终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妈祖文化的载体。宫内,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依次排列,穿过两侧的东西长廊,可见厢房、凉亭、轩房、斋馆一应俱全……有文史专家称,没有泉州的海外交通与泉州人的海外移民,妈祖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神祗,传向世界。

送行洗尘与海相关,妈祖文化与海相连,而千百年来,在风浪中飘荡的泉州 还有丝竹管弦相伴。曾有“古曲千年唱未休,管弦韵美出泉州”一语,旨在赞美民间广为流传的戏曲和古朴幽雅、温柔婉转的南音。

泉州戏曲种类多样、题材广泛,与民间民俗活动相依相存。高甲戏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戏剧。它源于明末清初时的民间游行——乡民们乔装成梁山英雄,在乡间表演武术。

上三图分别为在寺庙中祈福的人们、戏剧的表演者、演出戏曲南音时使用的丝竹管弦;下图为泉州“海上泼水节”的盛况。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1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