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拍摄手记
作者 刺头王子(陈程)
发表于 2021年10月
上图和右页两图分别为废弃的工厂、发电厂、剧场。工厂里的焦黑痕迹、散乱残骸,发电厂里盖上灰尘的木架钢筋,或是剧场中的老旧舞台、斑驳褪色的墙面……都述说着一段遥远的时光。

人像和风光大概是摄影师群体常拍的两种主题,对于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将风光摄影再细分的话,城市风光和自然风光是我最常拍的题材。但是,当爬楼爬到没有新机位,也无法经常出去旅行时,摄影就会陷入瓶颈状态,此时,“废墟”便成为点亮我生活的火花。

高中时期,我用一台卡片机记录北京拆迁的胡同——和废墟的缘分,可能便是自那时起埋下的。日本的美学意识中,有个词语叫做“侘寂”,“侘”指远离尘世,索居禅林的孤寂;“寂”指“寒”“贫”“凋零”。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何会痴迷于废墟摄影?在我看来,废墟拥有一种“侘寂”之美,里面的一砖一瓦都有时间留下的痕迹,是我们可以追溯到的历史。它安静又沉默地待在那里,等着有缘人发现它的故事。

镜头下的失乐园北京人的童年记忆

2017年,我开始拍摄废墟,第一个到达的地方是位于北京广渠门的安化楼。严格来说安化楼不算废墟,而是一栋充满年代感的大楼。它建于1960年,是当时公社化大楼的三大代表之一。这座“城市人民公社居民住宅”,有着北京最早的“社区会所”,也是当时北京最高的摩天大楼(9层)。

60年过去了,安化楼逐渐老去。如今楼中走廊光线昏暗,墙皮斑驳,窗户破碎,不少房间已空置。在楼里,能够清晰看到时代的印记与社会的变化:公共厨房、上了锁的水龙头、30年前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的海报、上世纪的家具、堆满杂物的楼道……我感叹,这栋楼,就是一个时代,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从此之后,工业类、军事类、生活类废墟以及历史遗迹等都被纳入我的拍摄范围。煤矿、游乐园、废弃工厂、废弃医院、废弃学校……每处拍摄过的废墟,我都写进“废墟探险录”系列,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上。

我曾在朋友圈和微博发起过征集活动,向朋友征集在北京游乐园的合影与故事。看着他们发来的老照片,我也不禁想起在此处的拍摄经历。

北京游乐园于1984年竣工,是北京最早的一处大型现代化游乐园,承载着无数北京孩子的记忆。因合同到期,2010年6月它正式结束了在龙潭湖畔历时23年的经营。游乐园关闭后,陆续有人在大门、墙壁、水泥柱子上涂鸦留言,来表达对游乐园的怀念。当年我也来过这里,和北京游乐园的标志性建筑——曾经亚洲最高的摩天轮,合过影。

我来这里拍摄时游乐场里空无一人,只有褪色的游乐设施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游客玩乐嬉耍的画面和荒废公园的萧瑟重合在一起,是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很奇妙。很多时候,在北京爬楼也会拍到北京游乐园,那座摩天轮孤独地伫立在城市中心。直到如今,摩天轮被保留了下来,北京游乐园也将被建成龙潭中湖公园。

左页上两图是安化楼内光景:昏暗灯光下的狭窄楼道、歪扭排列着的旧家具。下图为九龙游乐园的航拍景观。它们承载了很多北京人的记忆,身临其中,当年的邻里寒暄、欢声笑语仿佛还停留在耳畔。右页图分别为,北京游乐园留存至今的摩天轮、九龙游乐园恐龙谷、北京游乐园草坪上的南瓜装饰。

除了北京游樂园,还有一处废弃的九龙游乐园,也承载了很多人的回忆。九龙游乐园建于1985年,是北京市十三陵水库综合开发公司与日本株式会社熊谷组合资兴建的。它在1990年7月开业,是中国第一家具有美国迪士尼特色的大型水下游乐园。当年,这里拥有水下龙宫、彩虹飞舟、恐龙谷、水族馆、急流漂筏等游乐设施,被称为北京80后孩子的“迪士尼”。它最核心的设施是地下龙宫。听去过的朋友描述,龙宫内部黑暗阴森,需要走一段很长的隧道,其中的雕塑也比较恐怖,我有些胆小,所以没敢下去。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1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