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作证,奥运同行
作者 刘占崑
发表于 2021年11月
《高台英姿》,2021年7月26日,参加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比赛的各国运动员在进行紧张的赛前训练。Alpha 1+FE 100-400mm F4.5-5.6 GM OSS,f/5.6,1/500秒,ISO3200。刘占崑 摄

在新闻摄影领域,我摸爬滚打了30多年,结交了不少同行朋友,其中,新华社摄影部记者队伍庞大,各种采访现场都能遇到,熟悉的人也最多。2020东京奥运会,新华社摄影部的“精兵强将”们在兰红光的率领下,横刀立马,攻城拔寨,大显神威。我作为《中国青年报》派往东京的唯一一个摄影记者,见证了他们的成就。

时光倒回至80年代中期。初入《中国青年报》的我还是个“萌新”,而那时候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官天一和胡越等前辈,已是体育摄影的“老法师”。我记得“大官”(官天一的昵称)有一张中国男足比赛的照片,画面是一名带球突破的运动员被防守队员拽掉了半条裤子,这个瞬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我着实欣赏了好些日子。

1991年11月,在广州采访第一届女足世界杯时,我用手动对焦的400mm f/2.8镜头,拍摄到一张挪威队员在禁区里倒挂金钩的精彩瞬间,焦点倍儿实。跟我同屋居住的《中国日报》摄影记者武治义说,这个瞬间“大官”也拍到了,但你这张的结像大了不少。听了这话,我激动得睡不着。

后些年,我结识了新华社摄影记者罗更前、张燕辉、李明放和刘宇,这几位老前辈作品过硬,为人谦逊,与他们的交往使我受益匪浅。去年,刘宇冒着生命危险在抗疫一线谱写的“武汉抗疫(图文)日记”,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特殊的日夜,他和抗疫一线护士共同演唱的歌曲《只要平凡》,我每听都为之动容。

2002年,中国男足首次踏足世界杯决赛圈,我与年轻有为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戚恒同车自驾奔波于韩国的各个赛场。之后,新华社摄影部精选了本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出版了“2002韩日世界杯画册”并赠予国际足联以及主席布拉特。后来,新华社摄影记者在世界杯赛场的权限能够比肩路透社、法新社和美联社,其中就有戚恒的一份功劳。

本文刊登于《摄影世界》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