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
作者 陆春祥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曲阜城春寒料峭,冷风刮在人脸上依然生疼,城北的洙水河边,已经泛青的柳叶,齐齐垂下了脑袋,它们在为一位哲人哀悼,这一天,孔子去世。

孔子去了,孔子的故事正式开始。

弟子们遵礼守丧。25个月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日子是单调的,却不枯燥,同学们每天都在回忆孔老师的教诲,他编过哪些书,他做过哪些事,他讲过哪些话,他唱过什么歌,他什么事开心了,他什么时候生气了,都一一回忆,细细梳理。还有,同学之中的经典语句,也都要记下来。

曾参、有子,你们年轻,你们找弟子负责记录吧。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二十篇《论语》,篇篇闪光。

《论语》大教室的黑板报上,永久张贴着孔老师评出的各科先进同学:

德行优良者: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杰出者:宰我、子贡。

政事擅长者:冉有、季路。

熟悉文献者:子游、子夏。

己亥初春,陆布衣老师讲《论语》,试解《学而》如下。

“学而”今年差不多有2570岁了,公元前551年九月二十八日,它和孔子一起诞生。

“学而时习之”,读书人终生的使命。

“陆学而”将要来到我家。嘉嘉的预产期是4月20号左右,我替未出生的孙孙命名为“学而”,我希望,他(她)带着夫子的气息而来,无论男女,无论长相,无论富贵,健康平安,智慧有修养就好。

我问:“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百分之一百零一的同学回答:“复习考试,一点也不快乐。”

夫子应该不会说错,否则,古今读书人一定不会将它当作使命的,使命是什么?使命就是责任,强烈的责任,使命就是需要耗尽你毕生的心血去完成的任务,没得讨价还价。

那我们理解一定有误。

时,偶尔;习,实践。将学到的东西,偶尔用到实践上,那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嗯,这还差不多。屏幕上常见各种名人演说,听听蛮激动,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细细一考究,原来,都是将学到的东西,贩卖一下而已,贩古贩今,贩东贩西,他们的本事在于,“学而时习之”。大把大把的银子进账,自然“不亦乐乎”啦。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人,你身边找找,一下子会冒出不少。怎么脸型都有点相似呢?皮笑肉不笑,或者,挤出的笑容,堆在窄脸上,足有几斤重。

敲重点:“鲜矣仁。”缺少真诚的心意,这就击中了要害,一个缺乏诚意的人,你还能指望他什么,他只能讲讲你喜欢听的话,而这些话,大多如草原上跑动的浮云,一会儿遮东,一会儿盖西,就是不落下雨点。

曾参出场了。

这位小孔子四十六岁的曾学生,一张嘴,就说出了千古名言:“三省吾身。”

三省,也就是三问吧: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是一日三次反省自己吗?肯定不止,必须每日多次,从早省到晚,周而复始,这样反省累吗?你说累吗?起先累,后来就不累了,再后来,不反省,就浑身难受。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和我说,他每天晨起跑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寒暑风雨,我赞叹:“哥,您真有毅力啊。”他笑:“不跑难受。”

我去江西婺源江湾,那里有一座“三省堂”,老屋很大,房间很多,清中期的古建筑,如果不是这个堂号,这样的老房子,人们是不太会关注的。况且,这房子也不是曾参的后人建造,但人们来此,大多是为了曾参。我猜测,中国各地,以“三省堂”命名的房子,应该会有不少,它是优秀品格铸造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曾子是如何炼成的呢?

说来话长长的,我慢慢讲。

《先进》篇的最后一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在夫子面前各言其志。

最潇洒的曾晳,他的志向最著名:“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晳显然比子路他们志高一筹,他将天时地利人和全融合在一起,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夫子大赞,原因就是,曾晳的志向,是全方位的,儒家需要这种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情怀。

曾晳比孔老师只小了六岁,虽是洒脱之人,但性格上显然比较成熟。

这么个温文尔雅的人,教育他的孩子,却严厉得很。

某次,曾晳让儿子去瓜地锄草,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边锄草,一边还想着其他的事,也许,昨天晚上的功课还不熟练,他的心思还在课本上呢,锄着锄着,就将一棵瓜苗给锄掉了。这下不得了,曾晳随手拿起一根棍子,重重地打了儿子一棒,儿子当场昏死过去。

曾晳是恨铁不成钢,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

儿子也不是那么好惹的。

儿子苏醒过来后,也不埋怨父亲,他平静地理了理散乱的发髻,走到瓜地边,从容地坐下来,“鼓瑟而歌”,父亲是弹瑟高手,儿子自然也会。也就是说,曾晳的儿子,在遭到父亲暴打后,依然平静地弹瑟唱歌,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曾晳看着儿子的举动,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孔老师听说这件事后,评论道:父亲打儿子,轻轻地打,那就算了,如果重重地打,儿子一定要跑开,曾晳的儿子,被父亲暴打却依然受之,这是陷曾晳于不义呀,这不是孝顺的做法。

本文刊登于《北京文学》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