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PPI、CPI剪刀差
作者 葛丰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两者剪刀差达到10个百分点,创有数据以来新高。

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这种冷热反差对宏观政策拿捏提出很高要求,比如,以货币政策为例,在终端需求较为疲弱的情况下,通常可考虑通过降息、降准等宽松政策,提振下游企业投资扩产意愿,而这种常规操作在同时面对上游原材料价格较快上涨的状况下,显然又会受到较大掣肘。

但是中国的情况又有特殊之处,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完全可以充裕应对这种阶段性的“追二兔”困局,依据在于:

首先,从历史情况来看,中国的PPI、CPI走势经常出现背离,而且这种背离多数出现在PPI迅速走高阶段,其背后的机理则在于中国下游企业竞争激烈、产能充足(甚至过剩),PPI走高无法在下游环节被消化。

如果辩证地看,这种经常出现的背离固然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导致下游企业利润受损,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上、下游价格传导较慢,居民实际生活受影响程度相对轻微,政策面可以在兼顾连续性的情况下相对从容地相机决策,而下游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也在进行必要的优胜劣汰与市场出清。

其次,具体到这次PPI、CPI剪刀差創下新高,其特殊性实则更为明显。因为本轮PPI走高(同样创有数据以来的新高)既是外源性的,即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大宗商品大幅涨价,同时又叠加了中国特殊性所引致的另一重因素,即在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严重受损背景下,中国疫情防控一枝独秀,出口订单持续性增长推动制造业原材料、能源需求旺盛。

所以这次PPI、CPI剪刀差扩大,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具有极大韧性的侧面反映,从其长期效应来看,在“中国制造”全球重要性不断凸显过程中,中国将更有底气、更具动力地加速推进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以及上游供应链自主性、安全提升等高质量发展议程。

第三,中国的政策工具箱中有丰富的备选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对冲PPI、CPI剪刀差扩大带来的短期冲击。比如说,在结构性层面,当前受冲击最大的主要是下游中小型企业,而针对特定对象,中国创新性的定向货币政策与窗口指导正在持续发力,如抓紧推动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政策落地,以及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活动等。此外,不同于西方主要经济体普遍“债台高筑”困窘局面,中国稳健的财政状况可以支持财税政策进一步发力,以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器”作用。

当然,在看到政策犹有余地情况下,还是要充分做好未雨绸缪的各种准备。毕竟,由PPI、CPI剪刀差扩大所反映出的内外部经济复苏不平衡、不均衡,可能还会使未来经济面临各种以往未见的不确定性,因此,这就要求调控思路与政策工具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与完善,各种政策储备与应对预案也要进一步做实做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持续、及时、有效的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