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兴国
作者 李永华 郭志强
发表于 2021年11月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

10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2021年6月29日,在颁发“七一勋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71岁的“钢铁裁缝”艾爱国说。

高质量发展急需一大批像艾爱国这样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时代呼唤新的职业教育。

10月23日,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分公司总经理彭再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各个制造型企业里面,急需高技能型工匠人才,像高级焊工或者其他特殊工种,薪酬是非常高的。现在职业院校培养的一些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走这条路线。”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享受着看起来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强调,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间以来第一次出现绝对量的下降,各方须思考如何去顺应这种变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率先提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此后,用工荒、招工难的现象开始显现,这一问题在制造业尤其突出。

三一重工副总裁代晴华坦言,现在招工难,用工成本高,年轻人不愿意进制造企业。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过去有大把的人在大学毕业后进车间干活,但现在很多人做不到。更多的喜欢做投资、金融、工商管理,但如果都去做,没了制造业怎么办。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用工大户,2020年底员工总人数近20万人。其2020年年报写道:面对人口红利消失,企业面临劳动力不足、招工困难的问题。

不光是劳动人口数量的总体下降,从劳动力供给结构来看,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

根据人社部在2020年12月发布的数据,我国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为28%,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称,总体求人倍率(招聘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值)从一季度2.73上升至2.97,市场总体供求关系仍偏紧,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

新进排行30个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相关,所需职业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如“仪器仪表制造工”进入排行前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具钳工”“多晶硅制取工”“通信工程技术人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新进排行,“机修钳工”“冲压工”“金属热处理工”等职业呈现短缺程度加大的趋势。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2020年、2021年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我国高职分别扩招116.4万人和157.4万人。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要通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

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意见》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樟树市位于江西中部,号称“中国药都”,中药产业发达。2019年,希望教育集团投资的樟树中医药职业学院开始筹建,总投资8.87亿元,计划到2025年,学院开设专业达到10个以上,在校学生规模力争达到10000人,培养中医药、护理、康养等大健康产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希望教育集团执行总裁蒋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在不同的产业区,办不同的学校,都是根据地方主导产业来的。江西在全力打造中药强省,樟树市中药产业发达,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办学肯定是办一所中医药为主导的学院。”

2018年4月,江西赣州市信丰县引入社会资本兴建信丰星泓职业学校。该校校长熊祖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信丰将电子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招商引资的时候,有不少企业提出这里缺少好的职业学校来培养本土化人才,于是,当地就引进这所职业学校,为当地企业培养电子信息的职业人才。“我们的学生到这里学习,出了校门就可以到各个电子厂开始工作。”

近年来,江西于都服装产业发展迅猛,“十四五”时期目标是产值千亿元。为了强化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软支撑”,于都大力引进服装类职业院校。

5月9日,北京服装学院于都培训中心揭牌。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北京服装学院将加大对于都服装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且,随着北京服装学院和其他服装类院校纷纷来到于都,這里的人口优势将转变为越来越强的人才优势。

于都县委书记黄法表示,于都今后将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红利,提升产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成林教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他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经验总结,本地学生毕业后三五年内不在本地,但是,三五年后回头看,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还是回到了本地,提高了本地的人力素质水平。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