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时代即将来临
作者 郭志强
发表于 2021年11月

新能源汽车充电“一桩难求”遭热议,加之有序用电带来的充电焦虑,用户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正在经受市场考验。

这背后折射出什么问题?国内大力发展纯电动车的时机是否已经来临?

围绕上述问题,10月25日,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师钟发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认为:“油电混合等多种能源动力共存、融合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过去单一动力、单一能源包打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发展应互融共生

据国家电网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78万輛,今年以来新注册187万辆,已经是2020年全年的近1.7倍。

其实,新能源车火爆背后,对于电动车和燃油车的碳排放水平,目前业内出现不同意见。

据长期跟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分析人士称:“如果做不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在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2020年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透露,在生产阶段,电动汽车碳排放比燃油汽车高出不少,研究结果显示,一辆燃油乘用车生产所需碳排放是9.2吨二氧化碳当量,而一辆三元动力电池乘用车需要14.6吨,磷酸铁锂电池乘用车的排放则多达14.7吨。

据媒体报道,电动车碳排放水平有争议,本质上还是由现在的能源结构决定的(当前火力发电占比七成),而发展电动车,绝对不局限于汽车产业本身,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为电动车提供干净的电,才是更大的命题。

钟发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治理城市污染角度,发展纯电动确实做了贡献。不过在使用阶段,纯电动看起来零排放,但由于电力来源主要是煤炭,煤炭发电实际上已集中排碳,追根溯源电动车也并不环保。

针对我国汽车碳减排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建议,政府在制订汽车碳减排和碳中和支持政策时,面对快速发展的各种新技术,应该坚持技术路线多元化;对汽车动力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尽快制定车用能源低碳和零碳标准,出台汽车碳排放法规。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