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出海”喜与忧
作者 杨学义 黄培昭
发表于 2021年11月
2019年11月19日,中国援助非洲的“万村通”项目,让科特迪瓦农村的小朋友们欢乐地看上电视。(四达时代供图)

“电影的层次已经达到传播大众思想的最高境界。由于电影使用的是世界语言,更有助于它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在演讲中如此直言不讳地说。那时,电影才诞生十几年,美国也正在崛起成为世界大国。没过多久,好莱坞就将美国价值观输送到全球,美式霸权和文化野心在世界多地蔓延开来。

百年后的今天,威尔逊的话似乎仍不过时。“为什么美国的电影全是各种个人英雄主义:超人、钢铁侠、蝙蝠侠、蜘蛛侠……看完之后,都觉得美国是天堂。中国有那么多好电影,为什么不展示给全世界?”近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办的“中国电影周”上,当地的视频网红博主“波斯秘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位美丽的波斯女孩有个中文名字,叫孟雅琪。她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原因在于电影周上展示的中国影片以古装题材为主,当地观众很难看懂,即便是当了近10年中文导游、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她也不例外。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洲、东盟各国老百姓对中国当代影视剧的认知。“嗨!豆豆!”在《环球人物》记者走访非洲多年间,只要与中国女同胞一同走进菜市场,便会听到当地人这样热情打招呼。他们喊的,其实是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海清扮演的毛豆豆。这个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已经成为非洲人心中中国女性的代名词,连那些田间地头的大爷大妈也不例外。

上述两种情况极具张力,关乎一个重要问题:新时代的中国,应当向世界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万人空巷追看“毛豆豆”

2009年12月,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刘东一上任,就开始和同事探讨如何将中国的影视作品推广到非洲。“最初萌生在非洲推广中国影视剧的想法,是因为早年我在欧洲工作时联系当地电视台播放中国音乐风光片遇挫的经历和成功将电视剧《渴望》引进越南的经验。”在2019年退休后,刘东撰文回忆起那段往事,感触颇深。2010年年中选片时,他和同事面临着一些选择,首先想到了曾在越南获得不错效果的《渴望》,但该剧拍摄年代太早,已经不能反映当代中国面貌了。他们又选了一些国内热播的战争片、悬疑片和武打片,但又觉得都不适合在非洲播放。最终,他们达成共识,不如将目光锁定在讲述普通中国人奋斗故事的家庭伦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上。

这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国内首轮播出尚未结束,该剧就被选定为首部在坦桑尼亚电视台播放的中国电视剧。该剧版权方免费提供了版權,当时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斯瓦西里语部很快翻译了剧本。肯尼亚斯瓦西里语演员、坦桑尼亚驻华使馆参赞的孩子,纷纷上阵,从译制到配音,快马加鞭,历经6个月完成。最终,这部剧的斯瓦西里语版于2011年11月23日在坦桑尼亚落地首播。

为了更接地气,该剧在当地更名《毛豆豆和她的婆婆们》。一时间,“毛豆豆”风靡坦桑尼亚。一次,刘东去一个市场调研收视情况,发现商户早早就打烊了,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去追“毛豆豆”的3集连播了。坦桑尼亚常常停电,为了不错过这部剧的每周连播,当地人甚至买了发电机自己发电。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时发表演讲,特意提到《媳妇的美好时代》。他说:“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照。
非洲乌干达村民观看中国制作的电视节目。

“毛豆豆”在非洲有多火?有一次,演员海清去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国际峰会,会场的所有非洲女性都认出了她,排队与她合影,“翻译告诉我,她们要把和‘豆豆’的合影拿回去给家里人看”。就连央视《新闻联播》都播出了一段毛豆豆与婆婆用斯瓦西里语吵架的视频。海清在微博感言:“毛豆豆同学的斯瓦西里语说得真溜啊,《媳妇的美好时代》热播非洲,再次证明生活虽然有国界,但婆媳问题无国界!”

《媳妇的美好时代》也开启了中国影视剧在非洲的“美好时代”。《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咱们结婚吧》《嘿,老头!》《欢乐颂》《父母爱情》等都创下很好的收视率。《环球人物》记者曾在一些电视并不普及的非洲城市亲眼见到,人们在商店和咖啡馆扎堆收看中国电视剧,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国人扎堆收看《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时的万人空巷。

中国影视剧在非洲的热播,深刻影响着当地人民。最近几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纪录片热播,不少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和肯尼亚的观众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中国饮食简直“太棒了”“让人垂涎欲滴”,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琳琅满目,让人难以忘怀”,他们都渴望当地能开一些中餐馆,并希望将来有机会到中国亲自尝一尝。

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影响也很大。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单亲妈妈米尔德丽德在拿着遥控器换台时偶然看到了“杜拉拉”,“起初我只是被演员时髦的打扮和服装吸引,没想到随着剧情的深入,主人公在职场遭遇碰壁的情节让我很有共鸣”。当时,米尔德丽德正在人生低谷,离婚后只能在前台上班,工资微薄,不得不寻找兼职,抚养上小学的儿子。没想到,这个来自中国的“杜拉拉”让她看到生活的希望,“她的故事激励了我,让我相信只要朝着目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我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像她这样的非洲女观众还有很多,甚至有一些妈妈给女儿起名“杜拉拉”。

非洲当地媒体报道称,在经历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价值观的冲击后,非洲一些国家传统价值观有所迷失。在此情况下,一些国家的政府意识到,应该“往回看”,找回非洲的根和传统的价值观。而非洲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在一些领域跟中国颇有相近或相同之处,很多当地民众也比较喜欢接近中国人,对中国容易形成心理和情感上的“同频共振”,这也是中国影视剧在非洲大量吸粉的重要原因。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1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