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新青年”
作者 冯群星
发表于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召开期间,昆明植物园内的植物展览。

到联合国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走进联合国。他们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留下了欢笑和泪水,但最近的这批“90后”“95后”甚至“00后”,可能是最幸运的一代人——

他们成长于中国飞速发展的年代,在国际舞台上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他们在一个个看似日常的工作中,把中国的智慧和经验带到全世界。

讲述象牙禁令、长江禁渔的中国环保故事

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鄢文静刚刚结束当天的工作——不久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在昆明召开,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下简称UNEP)总部新闻司新闻官,鄢文静负责了会议的部分新闻事务工作。

身为会议的東道主国和主席国,中国这次的任务堪称艰巨,要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与会代表无法全部来到中国,大多数会议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代表们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时区,光是协调一个大家都合适的开会时间都不太容易。”鄢文静说。

2015年11月,广西海关人员正在清点一批涉嫌走私入境的非洲象牙。
2021年9月,重庆警方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

大会结束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用“巨大成功”作出评价。她说:“很高兴在我离开的时候,知道国际社会已经作出了政治承诺,带领大家走上生物多样性恢复之路。”

这是中国在环境议题上又一次作出贡献。而在过去,环境领域的话语权往往被西方大国所掌握,部分国家甚至会将环境问题作为打击中国形象、限制他国发展的“武器”——从2014年开始接触环境保护工作至今,鄢文静亲历了其间的变化。

作为全球性的环境机构,UNEP负责促进联合国系统内连贯、一致地实施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在这里,鄢文静参与、见证了中国的很多高光时刻,比如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获得“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在环保方面的最高荣誉。在颁奖典礼现场,作为一名中国人,她深深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些外国同事对中国的环保偏见,也给鄢文静的职场生活带来过挑战。一次,有同事撰写了一篇关于野生动物消费的新闻稿件,其中提到中国,编辑请鄢文静一同把关。她发现,稿件中竟然将中国称为某类动物制品的“最大消费国”,而数据来源是一份算不上权威的民间报告。

鄢文静找到了这份报告的原文。她注意到,报告并没有指出中国是所谓的“最大消费国”,而是提出中国和另一个西方大国的现状都有待改善。但撰写稿件的同事,偏偏隐去了西方大国的名字。

“这份报告是客观中立的吗?数据真实吗?为什么只提中国?我们作为联合国的机构,不应该做任何脱离事实的价值判断。”在鄢文静跟同事进行理性沟通后,编辑尊重她的意见,对稿件进行了调整。

“其实在环境领域,一些政治承诺很容易停留在承诺层面,但中国能够把承诺变成真正的行动,并且有了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我可以去跟外国同事们讲述中国的成绩和经验,更多的国家可以参考中国的解决方案。这是让我很骄傲的。”鄢文静对记者说。

她记得,2015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成员国在国家层面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而在当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共识,承诺在各自国家颁布象牙贸易禁令。不到三年,中国从2018年起全面停止商业性象牙加工销售活动。这一举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许,被认为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近年来最为重大、最具积极意义的决定之一。

在这次的COP15会议上,伊丽莎白·穆雷玛也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她说:“我能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这甚至超出了‘全球目标’的要求;由于中国严格的保护措施,一些生物的受威胁程度降低了;另外,我还知道中国为了保护和挽救水生生物多样性,实施了长江十年禁渔的举措。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1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