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杜牧《山行》
作者 黄天骥
发表于 2021年11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在我国,凡是读过《古文观止》的人,都会对其中收入的《阿房宫赋》一文叹为观止。它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吐气如虹,震古烁今。在铺排阿房宫的壮丽和揭露秦始皇的荒淫奢侈之后,该文结尾提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一番议论,力透纸背,让人怵惕,发人深省。而这名传千古的文章,出于当年只有二十三岁的杜牧之手!

杜牧不仅文章写得好,诗歌创作也绝佳。在诗坛上,人们常把“诗圣”杜甫和他列在一起,称为“大杜小杜”。这并非由于杜牧沾了与杜甫同姓的光,而是因为他的诗作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倾慕杜甫,也写过一些关心人民疾苦批判社会窳败的诗章。但若就创作的风格而言,他和杜甫相距很远,倒是和具有浪漫精神的“诗仙”李白颇有接近的地方。正如管世铭所说:“杜紫微(牧)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但李白的诗,写得豪迈天纵;杜牧的诗,则写得英气逼人。李白的诗,可以浮想联翩,升天入海;杜牧的诗,则脚踏实地,气韵俊爽,却又想象奇崛,能发人之所未发。刘熙载说:“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艺概》卷二)特别是在晚唐诗风淫靡的大环境中,杜牧独树一帜,更让历代的读者刮目相看。就对诗歌体裁的掌握而言,杜牧以绝句写得最好,上引的《山行》,正是在他所写的七绝中脍炙人口的一篇。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山景物的风景诗。怎样写风景诗,这是值得人们仔细研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缘情而发是诗词创作的本质。感情是主观的,这就是所谓“情由心生”。但感情的产生,又和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是客观事物触动了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即所谓“触景生情”。而当作者需要通过诗词这种特定的文学体裁,或是在抒发感情,或是在阐发理念时,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事物具体的形象,摄入眼帘,进入大脑,把情、理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物结合起来,这才有助于审美受体对审美主体的认知。否则作者抒发的情,会显得空洞无物,成为概念化的抽象口号,成为像魏晋时代那样枯燥无味的“玄言诗”、和尚诗。

为此,我国古代的评论家提醒诗人们,要注意把心中的感情,与眼中所见的景象融为一体,亦即所谓“情景交融”,这是在创作中,作者的主观世界如何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问题。景物,固然是客观的存在,当诗人要在创作中描写在生活里看到的景物时,也必须贯注着自己对景物的态度和感情,才有可能取得感动读者的效果。同时他所描写的景物,也应该是具体的,是读者可以感受得到的动作或形象,否则也不可能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关于风景诗如何创作的问题,王昌龄在《诗格》中早就说过:“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后来,宋代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也说,要“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明代的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得更明确:“夫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谢榛所谓“作家之常”,说明这应是常识性的问题。话虽如此,却并非每个诗人都充分注意。翻开历代诗人的作品,为写景而写景的现象所在多有。

杜牧的《山行》写的全是景,但又全是情的透露。下面我们且看看杜牧是如何在风景描写中,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杜牧的《山行》,短短四句,写的无非是作为“驴友”在山上行走时看到的景色。从诗中出现“枫林”“霜叶”等词看,可知他写的是秋天的山景。秋天,天气凄清肃杀,所以宋玉悲秋,開口便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说:“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人们还传诵“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总之,秋天给人的是冷落寂寥的印象。

但杜牧对秋天的态度和许多人不同。他曾说:“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又说:“大暑去酷吏,秋风来故人。”就连他另一首名篇《九日齐山登高》,首句即说“江涵秋影雁初飞”,把秋天写得如此明静美好,看来他对临近寒冬的秋天,倒是一直充满喜爱之情的。所以 《山行》写的,便是完全与别人不同的秋山之景。

《山行》的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他提到山,提到石径,直接点明“山行”之题。“远上”是说山路的绵长,也等于说这山在遥远幽深之处,倒未必是形容山势的高峻。从他平顺的口吻,道出“远上”两字,可见更多是从遥望、遥远的方面落墨。至于诗人是否要到这遥远的山里去?或者只是在路上看到远山的景象,这并不重要。他只是要给读者一幅全局性的阔大画面。

“寒山”是指秋天的山。这时候,远远的山有寒意了。不过,杜牧下“寒山”一语,并不是指山的荒凉。确实,在秋天的山上,有些树木已经落叶,但像松柏之类的树木却显得更加苍翠。这里杜牧点出一个“寒”字,而不说“远上苍山”,是因为苍山一语,无论在什么时候,对表现山色都是适用的。而“寒山”,是特定点出了有秋意的山,它和下面“晚”“霜”“枫林”都产生联系。并且,山也无所谓“寒”或“暖”的问题,作者把人对秋天的感受,融进山景,也让读者体悟到那远山呈现出的凉风飒飒、疏淡空灵的韵味。

“石径斜”,石径,指这山路是铺上石块的道路,而不是一般的黄泥小路,它没有飞扬的尘土。那白色的石路,静静地躺着,显得洁净舒适。“斜”,写的是路的姿态,它弯弯斜斜而又平缓地进入深山。在这里,诗人强调石径的斜,和山行的状态相呼应,也表明这里的山势,平缓地向上,并不高峻险恶,所以还能够行车。

“白云生处有人家”,有的版本“生处”作“深处”。在无法确定哪一种版本先出后出的情况下,我认为这里用“生”字更具神韵。

要知道,凡有白云升起的地方,一定是在山的深处,所以“白云生处”,实际上已含有“白云深处”的意味。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