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的破空之声
作者 nolix
发表于 2021年11月

爱德华·格拉奇(Eduard Grach)的名字,对于如今的小提琴爱好者而言,似曾相识,却也不算太熟悉。

格拉奇出生于一九三○年,在敖德萨师从于莫得科维奇(V. Mordkovich)和斯托尔雅斯基(P. Stolyarsky)。二战期间,他住在新西伯利亚的疏散区,后来继续去了杨波夫斯基(M. Yampolsky,即产出过不少练习曲教材的那位)班上研习,也一度加入了奥伊斯特拉赫的研究生班,所以对于俄罗斯小提琴学派一路的精髓,格拉奇驾轻就熟,并不逊色于柯冈等人。

继一九四九年荣膺布达佩斯的巴托克比赛大奖后,一九五五年他在巴黎的隆-蒂博小提琴比赛与一九六二年的柴可夫斯基比赛上摘冠。事业高峰期时,格拉奇是苏联评选出的“人民艺术家”,有过几次贝多芬全套小提琴奏鸣曲的巡演经历。一九九○年后,他与妻子(钢琴家)瓦伦蒂娜·瓦西连科在各地联袂演奏室内乐;与他合作过的大师中,有钢琴家金斯伯格(G. Ginsburg)与聂高兹,也有格鲁吉亚小提琴家伊戈尔·贝兹罗蒂尼(I. Bezrodny)和苏联大提琴家克努谢维斯基和夏霍夫斯卡娅(N. Shakhovskaya)等,都是鼎足而立的大师。

愛德华·格拉奇
(Eduard Grach)

与一众苏俄小提琴家对比之后,我们不免发觉格拉奇的录音数量相对稀少。原因之一在于他在苏联时期尤以诠释新作而非演奏传统曲目为己业。如亚美尼亚作曲家巴巴贾尼安(Amo Babajanyan),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技法相对领先又有着犹太背景的克林(Alexander Abramovitch Kreïn),再或者是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拉科夫(Nikolai Petrovich Rakov,1946年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了斯大林奖)等的“时代”新作品才是格拉奇所主攻的任务,而最通俗的大约也已经是哈恰图良与谢德林的新作。它们大多经由苏联广播直播,在苏联发行黑胶唱片,欧洲其他国家的听众覆盖面一般。此外,格拉奇将主要精力投诸教学和弦乐活动的组织工作。一九八九年开始,近六十岁的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培养的学生里有数十名都获得过国际奖项。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